2021.11.25 中国矿业报
——探寻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转型发展之路
◎ 王晓青
锦绣燕赵,人杰地灵。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着一支全国模范地勘队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地研院”)。曾经,她筚路蓝缕,与山林为伍、与风雨同行,充分发挥钾盐科研方面的传统优势,先后在青海、西藏、新疆等地,以及非洲、南美洲等开展盐湖钾资源勘查与研究,在东南亚、中亚等地区开展固体盐类矿床勘查研究,累计承担钾盐相关研究、勘查项目20余项,为保障国家化工矿产资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她敢为人先、创新发展,依托专业优势,坚持“大地质”理念,扎实做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业务,打造了地研院的“金名片”。
施工现场
坚守初心 保障粮食生产所需矿产
始建于1978年的地研院,是原化工部直属的唯一从事化学矿产地质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事业体制到全部转企,从立足国内到走出国门,这支队伍取得了一项项骄人业绩,完成了一次次涅槃重生。
“大陆层控构造轮”理论的提出,从四维角度建立起来的大陆层控构造新学说,获得1998年度原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滇池磷现代沉积与环境研究,为磷的生物成矿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填补了世界生物成矿领域没有实验依据的 空白;发现一种新的硼酸盐矿石——袁复礼石,获得原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磷矿石系列标准物质,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承担的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地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一项项成果、一个个荣誉,串出了一代代地研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闪光足迹。迈入新时代,他们怀抱“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坚定信念,立志在做精做强地质主业上大显身手。
新疆塔里木钾盐取得海相找钾重要突破,首次在古近纪盐系地层中发现高溴盐岩和古代固体钾石盐矿层,预测羊塔钾盐成矿靶区KCl远景资源量4.8亿吨;新疆罗布泊光卤石资源普查项目成果喜人,罗北矿区钾资源勘探项目顺利启动,新一代地研人再次啃下罗布泊这块“硬骨头”,让地研院这块金字招牌更加亮眼。
他们还修订完成了《盐湖和盐类矿产勘查规范》,首次制定了深藏卤水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为钾盐勘查工作提供了更加全面的重要遵循;矿产志《钾盐卷》的编纂,是对钾盐勘查与研究工作的重要总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磷)》首次将岩浆岩型磷灰石矿床勘查类型独立划分;完成了“长江经济带磷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对策建议研究”项目,提出了“加强滇东北、川西南、宜-兴-保地区地质勘查;持续推进湖北宜昌、贵州开阳-瓮福等磷矿资源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对湖北荆襄、四川德阳磷矿基地生态修复”等对策建议,受到上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宜昌低品位磷矿光电选矿研究”项目,首次实现了该技术在国内磷矿选矿的工业化应用。
党建引领 人才支撑助力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改革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近年来,地研院进一步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持续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升级,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
地研院党委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人才和创新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人才兴院”“创新驱动”战略。
2018年,地研院全面启动组织机构再造工作,新组建了生态地质中心、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等部门,倡导“人人是创新主体,岗岗是创新平台”,启用大批积极有为的年轻人,将更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人充实到干部队伍中,人才张力开始凸显。
地研院以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基础,先后引进了一批生态、环境等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以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为主的创新技术群体;选派优秀中青年人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型矿山企业、行业协会等挂职锻炼;与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项目研发;组建了8个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形成了多方式、多学科、多产业的人才培养布局,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夯实基础。
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人才兴院、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该院出台了一系列薪酬和考核评价制度,基本实现了职工收入能升能降、能增能减;保障了科研人员,特别是创新团队带头人待遇,落实了经营与科研并重的绩效考核方式,极大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队伍建设的加强,地研院焕发出蓬勃生机,先后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人,地质科技银锤奖3人,图幅地质填图科学家1人,全国十佳最美地质队员1人,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5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13人,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1人,中化局二级专家2人。
善于作为 转型发展拓宽服务领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近年来,生态修复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同时传统地勘市场严峻,面对以地质调查为主的人员结构,地研院顺势而为,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及时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业务方向,以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发挥专业优势,发出了“大力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延伸业”和“向市场要产值、要效益”的号召,不断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空间规划、矿区生态综合治理等“绿色”领域延展,主动作为,肩负起新时代赋予中化人地质工作新使命。
如今,地研院在生态修复领域已小有成就,在京津冀、在西北生态脆弱区和新疆等地陆续开展了各类生态修复项目,特别是在京北地区,开展了生态修复类项目6项,项目总金额约2.6亿元,同时储备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项目1项,总资金量3.54亿元,为建立京北地区生态屏障贡献力量。
在化工矿山服务领域,该院先后与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深化生产、科研合作,先后承担了多个接替资源勘查与评价、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项目 。2021年4月,地研院作为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技术支撑单位,建立了察尔汗盐湖中试基地,在盐湖资源保障、现场生产降本提质增效、高端产品研发、低品位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发展与智能发展等多个领域开展技术攻关,肩负起中化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
逆风翻盘 擦亮品牌再立新功
在这场向“绿色”地质转型的战役中,地研院因地制宜,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充分发挥所长,厘清发展主线,跑市场、揽项目、练队伍,逆风翻盘,资产总额从2017年到2020年增长了30%,经营收入增长了41%,利润总额增长了177%,职工年均收入增长了53%,蹚出了一条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又具有自身禀赋特点的转型发展之路。
数字不说谎。当被问及“国有企业的初心是什么”时,获得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院长顾强答道:“初心就是一头装着守护人民群众对优质环境、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头装着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和使命。”
未来,地研院将按照国资委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立足优势、突出化工特色、精准发力,着力将地研院打造成“化工矿产资源全生命周期地质技术服务与研发平台”。
新时代地研人已整装待发,他们将恪守绿色发展理念,立志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转型发展的奋进者、粮食安全的守护者,以实际行动谱写转型发展的新画卷。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