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0 中国矿业报
◎ 特约记者 康维海
记者日前从青海省有关部门了解到,多年来,青海省通过强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加强科学研究监测等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青海省368万公顷天然林、496万公顷国家级公益林、814.36万公顷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其中,湿地资源位居全国第一。青海省现有90%的国土空间规划为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区域,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青海省还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如期完成,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同时,青海省还实施了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工程,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湿地保护、封山育林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保障了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组织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动,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方式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野生动物遭到毁灭性打击。
随着青海省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趋于稳定,水域和湿地面积逐年增加,湿地生态环境转好,森林面积减少趋势得到遏制,草地植被覆盖率明显增加,提供给野生动物的食物和活动空间得到有效改善。据统计,目前青海湖鸟类种数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189种增加至220多种,每年吸引我国1/3鸟种群、30万只候鸟前来栖息繁殖。可可西里一带藏羚羊数量从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至目前的7万多只;普氏原羚数量由20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至目前的3000多只;雪豹活动踪迹遍布全省两市六州。
青海省从源头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再到投入80亿元改善湟水河水生态环境;从打响保卫藏羚羊的第一枪,到青海湖湟鱼资源保护政策的实施,再到全力改善雪豹的栖息环境,全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丰富世界生物多样性做出重要贡献。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