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台村:太行深处的“世外桃源”

2021.11.30 中国矿业报   

  ——首批地质文化村河北省阜平县不老台村建设巡礼

  ◎  马晓敏

  在今年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的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名单中,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与河北省地质调查院组织建设的阜平县不老台地质文化村因独特的地质资源,名列其中,受到了地质、文化旅游等行业的关注。

  不老台村地处河北省阜平县西北部,村内及周边地质遗迹、地貌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十分丰富。这里石奇谷幽,姿态万千,时而峭壁凌空,时而坡缓林密,时而幽暗深邃,时而地势开阔。春天繁花似锦,夏季瀑布轰鸣、小溪淙淙,深秋红叶婆娑,隆冬白雪皑皑,被称为“人间圣地,世外桃源”。25亿年的漫长地质演化,万千年的自然生态变迁,600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百余年的时代文明交融,使不老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1.png

  俯瞰不老台村

  地质遗迹丰富多样

  不老台村所处的阜平地区位于华北陆块中北部、燕山辽西断陷带,是“阜平岩群”、“阜平运动”的命名地,是“阜平隆起”的核心区。村庄处于太行山中低山区,出露岩性以新太古代阜平岩群变质岩为主,局部发育辉绿岩脉,构造活动较强,断层较发育,地表切割强烈,山势陡峭,多处山坡分布有崩塌巨石,接近顶部有崩塌后裸露的陡壁、柱峰等。村庄东侧发育大沙河河谷,该河谷地表切割强烈,河谷深邃,局部河谷展宽,水流较湍急,曲流开始发育。

  调查结果显示,不老台村以地貌景观大类地质遗迹最为丰富,其次为基础地质大类和地质灾害大类地质遗迹。地貌地质景观中尤以变质岩地貌、水体地貌、黄土地貌类发育。其中,变质岩地貌多以山岳、石柱、象形石等形式出现;水体地貌则以河流、泉、瀑布、潭及其组合形式出现;黄土地貌多以土柱、土沟及土台等形式出现,景色十分优美。

  在不老台村的田陌街头、溪流河畔,俯首可见众多具有黑白相间花纹的巨石散落其间。它们有的体型硕大,重达数吨,一块石头便是一座山崖;有的晶莹剔透,小巧诱人,把玩掌中,爱不释手。其黑底白脉的纹理近看有亭台楼阁、鸟兽花草;远观又如沧海横流、雪浪滔天。据记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定州任知州期间,偶得此石,因其纹理似“浪花飞溅,卷起千堆雪”,像极了唐末著名画家孙位所画的《江河奔流图》,遂将此石题名为“雪浪石”,并作诗二首,以物言志。自此,“雪浪石”名声大噪,为人文雅士所钟爱,至今常被当作景观石、门牌石树立于园林庭院之中。

  苏东坡赋予“雪浪石”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而地质学家又给了它科学称谓——“阜平岩群”片麻岩。它们是一种深埋于地下,经历高温、高压改造而成的变质岩石,因其在阜平地区出露最为典型,故而得名。“雪浪石”的年龄最高可达25亿-28亿年,是太行山地区出露最古老的岩石之一,被誉为“太行之根”!岩石中黑白相间的“片麻理”,则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受力后,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矿物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是大自然“物以类聚”的另一种体现,是地球早期活动的唯一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解读地球早期演化奥秘的“钥匙”和“密码”。

  受构造运动影响,“阜平岩群”内部变形极其复杂, 尤其在石湖瀑布一带,陡立的岩壁之上肠状褶皱、平卧褶皱、石香肠等变形构造曲折蜿蜒,似一条条腾空而起的“巨龙”,记录了太行山地区最早的构造演化历史,是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地质遗迹。

  除褶皱发育以外,区内还发育北北西、北东向断裂构造,其中一条北北西向断裂穿村而过,在村北山坡形成明显的负地形。断裂带内岩石破碎,松散易挖掘。正是基于此,聪明的不老台村民,自1971年起,历时两年,打通总长300米的3个山洞,自临近的山西省引来汩汩清泉,彻底解决了灌溉用水问题……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据记载,不老台村始建于元朝末年,沉淀着600多年的历史文化,塑造了异彩纷呈的人文历史。目前,村内主要为孙、张两姓,自始祖孙思文于明朝末期由山西洪洞县枣林村迁徙至此。先民“慕山水之盛”,将其住所选在这片山清水秀、花香鸟语之地。数百年来,人们依山就势,修田引渠,繁衍生息。不老台村的山石、泉水、古树、古屋,多少年风化、流淌、生长、沉淀在此。这方水土养成这里悠然、纯净的气息,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故事,是人们感悟太行山独特地域文化及古老韵味的窗口。

  百年老院,传承地域文化,古民居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实物证明。不老台古民居依山势取石木而建,有的原石未动,有的錾迹斑斑,受冀晋文化影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村内的石楼、石房、石桥、石墙、石阶、石门墩等古朴厚重,浑然天成,是精神文化财富的传承,无不彰显太行山人的淳朴。这些建筑历经岁月沧桑,折射时代变迁,以建筑艺术、文化内涵向游人展现太行传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遗产。

  绿茵之下,铮铮铁骨浩然长存。在不老台村西南约800米处的千年古栗树的绿茵下,建有神堂堡战役革命烈士陵园,又称“不老台无名烈士墓”,是抗日战争时期神堂堡战役牺牲的烈士长眠之地,战士们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一直影响着不老台的一代又一代人民。在这片红色的土壤上,可以体会红色革命的岁月峥嵘,见证红色血脉的代代传承,感受红色精神的赓续光荣。

  老碾吱扭,体味悠悠乡愁。在不老台村村委会旁边,现今依然保留着一个磨房,里面两盘石碾。这两盘石碾不是摆设,至今仍被不老台村村民使用。石碾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种重要生产工具,其制作材料取自村庄周边坚硬的山石,经过千锤百炼、钎削斧刻而成。承载着能工巧匠对万物之理的探究和先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辛劳与智慧。石磨原本是农耕文化的代名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找到了它身上所蕴含的智慧和先进性。

  千年古树,见证悠久历史。经千百年而不衰的古树,是林木资源中的珍品,是有生命的绿色文物,是大自然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人们形象地比喻它们为凝固的诗和活动的画。可以说,一株古树就是一个活的化石,一株古树就是一处风景名胜,一株古树的年轮就是一部编年史。一般来说,100年以上树龄的树木就可以称为古树。在不老台村,百年以上的古树数不胜数,有一级古树名木2棵(古栗树,800年)、二级古树名木1棵(侧柏,400年),提升了村落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景观。它们记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传递着世间的风云变幻和人间的沧桑,以丰厚的内涵展示着不老台村古老璀璨的文化。村民相传,文曲星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时路过不老台,见此地景色优美便驻足观赏,不小心把神笔掉了下来,正好落在山顶,便化为一颗柏树。不老台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尊师重教、崇智尚学蔚然成风,只有500人的村子,从恢复高考到现在已走出了近200名大学生。因此,这棵“神柏”也成为村民的精神图腾。

  “地质+”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委托,河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了“河北阜平县不老台地质文化村综合调查与评价示范”项目,为保护不老台村原有生态,河北省地质调查院立即组织人员开展调研,对村庄发展的整体风貌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了契合生态、生产、生活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总体规划。

  据介绍,项目组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总体要求,依托不老台村内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众多的名木古树及冀晋交融的民俗文化,打造以地质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 “地质+生态旅游”模式的地质文化村,为建设美丽乡村注入新动能。

  2020年5月,河北省地质调查院项目组正式进驻不老台村庄,开始对方圆30平方千米的地质环境资源开展细致勘查和研究论证。随着村民对项目的了解不断深入,在村两委的倡议下,村民们积极参与到地学科普长廊、指示牌、地质文化陈列室等修建中,并发挥了主体作用,确保村民共享创建成果。

  经过1年多的建设,项目组筛选出典型地质遗迹及地质景观22处,设计了不老台地质文化村LOGO和不老台地质文化村手绘图;规划了“览古陆传奇·品地学魅力”科普研学线路、“激情户外·品赏山水”徒步拓展线路、“古柏福源·览十里沙河”登山祈福线路、“不老乡居·体味文化”人文体验线路共4条精品研学旅游线路;紧邻环村水系、游客服务中心,采取图文并茂的展板形式,建设了1条地学科普长廊。

  现在,地质文化村建设成果在不老台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个集地质遗迹保护、特色农产品产销、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于一体的地质文化村初步建成。在这里,可以切身感受到“四有四可”的地质调查成果:编写了《太行山深处的香格里拉——河北阜平地质遗迹赏析》图册等科普读物,整理收集诗文、史料等,使游客“有文可读”;制作了科普视频和宣传影片,开展了“地学科普进校园、进乡村、进景点”等系列活动,使游客“有声可听”;建成地学科普长廊、研学步道,使游客“有物可看”;打造农特产品和农家美食,使游客“有品可尝”。

  在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的推动下,不老台村对道路交通、电力、网络、供暖、等基础配套设施进行了提升,随着基础配套设施、科普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线路名气不断提高,乡村地质文化旅游市场逐渐打开,目前开展接待的农家乐已有11家,游客们慕名而来。原来这个山坳里贫困的小山村成了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村民们在地质文化旅游、农家乐等特色产业上也尝到了幸福的甜头。

  如今,鲜有人知的不老台村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与河北省地质调查院的开发与保护下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