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2 中国矿业报
——记广西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组
◎ 特约记者 黄强 通讯员 蒋濮屹
近日,记者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以下简称“桂勘院”),采访了这支年轻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队伍。
攻坚克难,迎难而上
桂勘院承担了桂林市辖区以及隆林县、苍梧县等9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普查)工作,每个县(市、区)仅要调查的斜坡单元总数就有600个至1300个,地质剖面长度有40千米至100千米。除此之外,还有遥感解译、钻探、山地工程、岩矿试验等工作,工作量非常大。2021年5月,项目设计通过评审后,各项目组便马不停蹄地开展了野外调查工作。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现场
“相比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除了调查地质灾害点本身,还要调查承灾体,然后对地质灾害点进行风险定性评价。”桂勘院阳朔县项目组组长王斌介绍。
“因为调查点分散,一定要提前规划好路线。”永福县项目组组长李权表示,除少数人员参加过地灾详查项目,大部分组员都是新抽调到项目组,以老带新,开始工作进度较慢,但年轻、干劲十足的组员们很快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除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还学会了依靠当地力量。项目组先与当地政府部门取得联系,请他们下发配合开展地灾风险普查工作的通知到各乡镇政府,后续再与乡镇政府对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村干部直接带我们到灾点进行调查,这样能节省很多时间。”隆林县项目组组长刘忠璇说。隆林县素有山高谷深、“地无三里平”之称,下辖16个乡镇,其中十多个乡镇在修路,为了节省路上的时间,对一些偏远调查点,项目组队员往往选择借宿在当地村民家中。
桂林市辖区项目组组长范新东的最大感受是“必须要与社区密切配合”。市区地质灾害点多,建筑物、人口密集,调查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与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后,项目组成员不仅可以向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地质灾害点的监测情况,还可以向他们获取承灾体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履职尽责,勇担使命
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各项目组为了提高群众识别和防范地质灾害的能力,向村民积极宣传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措施及安全知识。若有村民主动向项目组反馈异常情况,项目组成员会及时跟随村民前去现场调查。 2021年8月5日,灵川县项目组走进灵川县大境瑶族乡九块田民族中心小学,开展“地质学知识走进中小学课堂”活动。此前,灵川县项目组在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该小学附近的村屯处于中低山地貌区,且岩体风化破碎严重,有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灵川县项目组组长王长庆密切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动画播放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老师和学生们讲解了地质灾害发生前的征兆、发生条件及预防措施等,切实提高了师生们识别和防范地质灾害的能力。
2020年,因转企改制人员分流,桂勘院调离了一批技术骨干。在人员调离的情况下,开展9个县(市、区)的地灾风险调查评价(普查)工作,着实是一大挑战。
这个重担,自然是压在了留下的年轻技术骨干身上。
朝气蓬勃,青春风采
桂勘院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普查)项目组的成员们普遍比较年轻,平均年龄不过28岁,最年轻的项目组组长只有26岁;在9个县(市、区)项目组组长中,有8个县(市、区)的项目组组长是党员。
尽管项目压力很大,但大家干劲不减。因为工作需要,项目组成员长期在野外一线,工作在隆林县项目组和苍梧县项目组的成员,更是两三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大家心中难免思念自己的家人。8月份,各项目组陆续回到单位转入室内工作,好不容易可以从各地回家见到家人了,但他们还是顾不上好好享受团聚的喜悦:室内工作任务同样繁重,为了按时把资料整理出来,所有人每天都加班加点,每晚都要工作到十一二点甚至更晚才回家。
张漓黎是荔浦市项目组的组长,“干练、果敢”是大家对她的印象。她的女儿今年5岁了。野外调查期间,项目组成员虽住在荔浦市,但很少回家。转入室内工作后,项目组从荔浦市回到了单位,按理来说,每天都能回家和家人见面了。但回到单位都1个月了,张漓黎却说:“我自己都不记得上次见我女儿是什么时候了。”
95后小伙子秦彬在密林深处调查时,为了拍摄真实的第一手照片,爬上山坡进行拍摄,下山时左脚不幸踩空,导致左脚踝撕脱性骨折,出院回到宿舍养伤期间,依然坚持工作。
虽然工作紧张,但他们也会拍下野外调查时的美景,并分享到朋友圈,在艰苦的环境中快乐地工作。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