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6 中国矿业报
——马城铁矿精矿管道输送工程建设侧记
◎ 周 宇
天未破晓,刘文增便已在候车点位等待。初冬时节的朔气,让刘文增的脚不停地跺在地上。“发车!”清晨6时许,通勤车拉载刘文增和同事们从迁安市首钢矿山龙山社区前往60公里外的马城铁矿施工建设现场。
刘文增是首钢矿业公司马城铁矿选矿作业区区长。“两级公司的重点工程,咱一刻也不能耽误。”刘文增所说的重点工程,是去年11月全面正式开工的马城铁矿精矿管道输送工程,也是资源保障的大动脉。该管道地处铁矿资源聚集地、交通运输及工业密集区,线路途经迁安市、滦州市、滦南县“两市一县”,输送距离68.4公里,是首钢第一条长距离铁精矿输送管道,也是目前国内铁精矿输送量最大的长输管道。
“当前,国内精矿粉长距离运输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铁路运输;二是公路运输;三是管道运输。虽然管道运输在手续办理、征地补偿、线路设计、工程施工、备件制作等方面困难重重,但是为了达到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同时保证运输稳定性和整体经济性,我们还是选择了管道运输的方式。”马城铁矿计财部副部长杨建华说。
“由于‘两市一县’的要件办理程序各不相同,并且没有相关前例可供借鉴,我们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政策变化就及时反映,流程不畅就逐个攻坚,时间紧迫就寻求绿色通道……经过一年时间,终于把环评影响评价、水土保持评估、防洪影响评价、文物影响评估、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一系列要件办理下来了。”谈到要件办理,杨建华历历在目、如数家珍。
要件办理首战告捷,容不得半刻喘息,大家的思绪又即刻被“拽”到“千丝万缕”般的设计图纸上来。
由于管道途经“两市一县”,沿线矿产资源集中、工业建筑密集、交通线路密布,需穿越公路10条、铁路6条、河流4条,穿越情况复杂,涉及地下矿产及文物,为管线走向设计带来很大难度。同时,按照规划避让原则,还要避免与“两市一县”及其下属各乡镇的远景发展规划产生冲突。“管线走向需要反复征求有关部门意见,之后再进行反复修改,有时甚至来来回回十几次都通不过。”马城铁矿技术工艺部选矿技术员韩永强说。
为了掌握管道沿线的真实情况,保证管道设计的可实施性,韩永强和同事们隔三差五就要进行全线踏勘。树林泥沼,河岸荒野,甚至坟场墓地,处处留下了他们笃行的足迹。为了确定穿越卑水铁路的最佳点位和最优方案,韩永强等人来回沿着卑水铁路走了十几遍。经多次与相关部门进行现场对接,穿越点位不仅满足了管道输送技术要求、管道铺设和穿越铁路施工的空间需求,还做到了对铁路运行和沿线单位影响最小。就这样跬步不休,“千丝万缕”的管线被一条一条地“捋”清楚了。
啃“硬骨头”必须要有“硬手段”。首先,管道本身要“过硬”。按照设计方案,管道服务年限是32年且免维护,钢管的母材制作尤为关键。由于距海较近,管道沿线土壤中含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较多,对管材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为此,发挥首钢技术优势,联合股份公司、技术研究院聚智攻关,在钢X65的基础上增加了铜、镍等元素,创新研发出一种新型母材——钢X65MS,使管材静态耐蚀性增加了1倍、动态耐蚀性增加了0.5倍。
在国内当前现有的6条长输管道中,马城精矿管道的输送粒度是最粗的,对管道长期稳定输送带来一定挑战。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增加细磨工艺降低其粒度,但无疑会使成本大幅增加。为解决此问题,技术人员开展创新研究,通过多次试验测定矿浆安息角,并据此严格控制管道铺设坡度,消除了管道堵塞的隐患,同时通过科学提高矿浆流速,使管道呈现均质流状态,从而实现了管道粗粒度长距离输送,在国内首屈一指。
“在管道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不堵、不漏、不爆的‘三不’原则,确保质量和效果。”韩永强说。不堵——合理调整流速与压力,实现重负荷停机再启动;不漏——确保管道外皮不破,同时未雨绸缪做好突发情况下外皮破裂后对土壤和水质的检测措施;不爆——科学设定管壁厚度,在保证管壁不受水锤影响裂开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成本。
“精矿大动脉马上要畅通啦!”截至目前,除个别点位外,管道施工基本完成。预计今年底可完成全部工程。届时,这条以马城铁矿为起点的地下长龙,将蜿蜒68.4公里,一路延伸到大石河铁矿过滤厂房,实现精矿粉全管道运输。
“马城铁矿精矿管道输送工程具有运行成本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的优势,同时不存在汽车运输产生的精粉抛撒,不会造成运输沿线的大气污染及二次倒装扬尘,对环保有积极意义,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杨建华说。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