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3 中国矿业报
——江西省地质局物化探大队实验测试研究院转型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刘晓慧 通讯员 刘珺 董绍旭
数月前的一天,从江西省奉新县自然资源局传来的喜讯不胫而走,《宜春市奉新县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一次性通过所有地块项目评审并获高度认可。该项目涉及31宗用地,历时105天完成。这是江西物化探人在环境调查、检测、治理等新领域探索前行,产业迈上新台阶的一个缩影。
技术人员在工厂作大气监测
运筹帷幄苦练功
“向环保领域转型,首先要以实验室向环境检测转型为起点,打通产业上下游,构建环境调查和修复治理全产业链。”江西省地质局物化探大队负责人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在大地质时代实验室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工作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质勘查找矿工作,而是转化成一种具有较宽服务领域、较大工作范围、较多类型的参与主体、综合的技术手段,以及社会化的地质资料共享的大地质工作。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地质工作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新时代的地质工作不再单纯追求以资源保障为主,也要努力转向服务资源、环境、地灾防治等多领域。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江西省地质局物化探大队紧紧围绕“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三条主线,力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作为、有发展。
为顺利推进转型发展,江西省地质局物化探大队实验测试研究院多次选派技术骨干赴杭州、萍乡专题调研环境有机物检测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等领域,到兄弟单位实验室参观学习,了解核心技术与设备使用;到江西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江西省地质局等相关部门了解政策和相关动态,并获得江西省地质局转产扶持金的支持。2019年11月,总面积达1980平方米的现代化环境监测实验室改造建成。2020年6月,145台(套)价值超1200万元,涉及地质调查和环境监测中水及废水、土、固废、空气及废气、噪声震动五个大类的检测分析仪器设备安装就绪。这也标志着该院开启从传统地质样品检测向生态环境、农产品检测的转型。
提高环境监测综合实力,关键是人才。
“高质量发展,要以人才为引领、创新为驱动、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在自身专业性强的领域做深做精做透,积极向生态环保领域迈进。”江西省地质局物化探大队实验测试研究院院长张纹俊对此有着更清晰的认识,坚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破解专业人才队伍组建难题。2020年,该院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2名,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本科9人,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4人。全年派员参加国家级、省级等各种业务知识培训57人次。多次邀请省生态环境厅专家库资深专家来院授课。开展环境监测大比武练兵,在全院掀起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潮。
技术,特别是扎实的专业技术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为更迅速感知专业技术前沿,该院还主动与南昌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建立联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2021年1月15日,“东华理工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在实验测试研究院正式挂牌,双方签订了《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协议书》,共同探索与资源、环境科学研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
有了人才和设备支撑,2020年9月,该院仅用3个月就取得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证书(CMA),具备了针对区域地质调查及化探样品、岩石成分、土工试验、水质、土壤、环境大气、固体废弃物等14个类别、1053项检测参数的服务能力。
击破藩篱闯市场
项目是跑出来的。而新的国家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中往往蕴含行业发展机遇。随着环保部门高度重视企业排污自行监测情况,环境监测市场在逐步打开。
“由近及远、以点带面,我们先从熟悉的南昌周边开始,从小项目做起,争取短时间内把环保水土气声监测、农业农作物土壤养分监测两大领域逐个击破,先占市场再赚效益。”张纹俊这些话绝不是纸上谈兵。该院主动拓展业务,仅十个月就在进贤、抚州、上饶等地陆续签订了《抚北工业园2020年环境空气自行监测》《上饶市风顺生活垃圾处理有限公司自行监测》等70余个大大小小的合同,全院共出具环境监测报告302份,完成11000个点位数据。主动与兄弟单位实现资源共享,成功竞标《奉新县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并用3个月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了20个地块、100个土壤快筛采样点、30个地表水取水点、5个水土共井监测点的监测工作,在土壤污染治理市场打了个漂亮仗。中标赣州市南康生态环境局公开招标的占地达730多亩的国家试点项目《南康区红桃村重金属治理及修复效果评估项目》,在地下水监测领域又插上了一面物化探大队的旗帜。
在环境类监测市场取得突破的同时,农业类监测市场动作也不小。“转型前,我们在江西省2018年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中做了大量样品采集和制备工作,但由于当时检测技术单一,无法介入农业监测市场,但现在我们有了底气。”该院承接相继《萍乡市农业环保能源站水稻检测》《于都县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项目,大大提升了耕地质量检测水平和服务力度。
服务有信誉,信誉即效益。
“为拥有长期稳定客户,我们还提供周到及时的后续服务,各项工作部署紧跟客户步伐,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方便。”张纹俊补充道。
百炼数据保质量
该院85后主任工程师、技术负责胡家明常说:“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是环保工作的生命线,必须严把质量关,确保数据的真、准、全。”
盲样监测是最能体现能力水平的考核,历来为实验室人所重视。在省质监局组织能力验证中,资质申报的1053项参数,其中环境类参数的方法验证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使监测数值与真值数据一致,全院开启了全时域工作模式,严格规范样品的采集方法、采样设备的使用、样品的流转过程等,反复校正方法验证报告,以精益求精的检测数据,顺利通过了盲样考核。
胡强是检测组组长,一个白净清瘦的小伙,身着白大褂,手戴密不透气的蓝色丁腈手套,常年奋战在ICP分析室。“从样品预处理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操作,每一步他都做到精雕细刻。”这是客户对他的评价。
进行奉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测定主要是由他负责。“镉不好测,为严格保证数据的精准度,必须控制好条件。”他边操作边解释。“镉属于稀有稀散、重金属元素,在水、土壤中含量较低,极易受外界影响。我们必须严格控制仪器稳定性、室内温湿度及容器的干净,确保样品两次检测相对误差小于10%。”整个检测组正是秉承着“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工作信条,在全局宜春整装勘查项目Li,Nb,Ta,Cs,P,F六个元素检测比对考核中,合格率位居榜首。
合力攻坚一线忙
搞环境监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高空大气监测,多在远离城镇的火力发电厂、水泥厂、化工厂等工业企业开展,监测人员攀爬在厂房烟囱旁,头戴安全帽,悬挂安全绳,身背30斤重监测仪器、手拿2米长烟尘采样管,就是真人版“蜘蛛侠”。
“我们要到四五十米的高空平台上作业,监测仪器重且多,常常要爬上爬下运送好几次。采样平台上冬天很冷夏天很热,夏天烟温70多度,烟囱旁近50度,采样口还不时冒出刺激性气体。但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精准,我们都像打了鸡血般一站五六个小时,这一年感觉自己被熏黑了不少……”江西省地质局物化探大队实验测试研究院的一线技术人员十年如一日,无论酷暑严寒都一往无前奋战在一线,齐心协力守护着碧水蓝天。有心系项目,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更有身怀六甲,仍不眠不休的技术骨干。为有效采集第一手样品,他们不辞辛劳奔走在江西的河道江塘、乡野田间、厂矿车间。
除了与烟囱打交道,监测人员还常常翻越重重山岭、穿梭于崎岖的林间小道和溪流沟涧,躲避毒蛇、蚂蟥的侵袭,精确寻找每个特定点位。奉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地处偏僻山区,路窄坡陡,灌木丛生,必须靠徒步才能到达既定点位。作为前期项目负责人,李颖当时已有身孕却仍然坚持带队出去跑,一天最多走了七个地块。刚去的时候工作量大,天气炎热,她水土不服,妊娠反应特别强烈,却一路坚持不退缩。在她的概念里,环境监测不分男女,内业外业女生都得干,而且都得干得好才行。
“我们的使命就是为物化探大队武装一支检测能力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实验室环保队伍。”对自己的队伍,张纹俊坚定而自信。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