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秦岭“水之源”

2022.01.12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调局西安矿产中心开展汉江流域水生态修复支撑调查工作侧记

  ◎  本报记者 张继勇 通讯员 李楠 丁廉超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汉江流域,碧水蜿蜒、青山翠染,成群结队的朱鹮、白鹭嬉戏觅食,处处一派生机盎然的绚丽景色,呈现出人与自然共生共融之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汉江作为长江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流经陕西、湖北两省,自汉口汇入长江。上游的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其水质、水量将直接影响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的供水安全。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紧紧围绕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重大环境地质问题,部署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支撑调查工作,全力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需求。

  2020年,中国地调局西安矿产中心紧紧围绕服务南水北调中线重大工程,积极调研、充分论证、对接需求,依托长江流域重点生态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工程,新开南水北调汉江流域陕西段水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主要解决流域水文和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支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推动陕南绿色循环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该项目工作区涵盖陕西省汉中市和安康市,项目周期为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

开展水资源综合调查

  精准对接,夯实基础

  项目组自组建以来,立足工作区域新、掌握资料少的实际,先后前往了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水利部门,了解实际需求、搜集相关资料,建立联络机制、健全工作体系。

  针对水生态修复支撑调查这个全新领域,项目组成员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个人优长,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

  项目组精心研究了实施方案,分解细化了目标任务,按照流域、盆地、图幅和重点区4个层次,坚持“按流域部署、按图幅推进、按专题评价”的设计思路,采用遥感解译、水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下水动态监测、专题研究等手段,旨在查明汉江流域陕西段水资源现状、数量、质量和水生态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完善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周期评价地下水资源及其地下水承载能力,对区域地下水功能进行区划,评价各生态分区水源涵养功能,建立汉江流域陕西段水工环调查数据库,提出解决水生态问题的修复模式和建议。

  对标任务,多措并举

  项目组按照“提高政治站位、精准对接需求、聚焦成果转化、重点应用示范”的工作思路,坚持支撑战略优先、需求效果主导、目标质量牵引的原则,以“政府需求-目标任务-工作手段-预期成果”为主线,以“五问”成果评价标准为准则,以构建地方部门“看得懂、用得上”的集成性综合性成果为目标,研究论证形成了“点、线、面”三个层次的成果体系。

  “点”层次上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为重点,通过施工水文钻孔缓解山区群众饮水困难现状,查清潜在降落漏斗区情况并提供治理建议,分析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排查现有水源地环境风险源,支撑陕西省水利厅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

  “线”层次上围绕汉江干流开展水生态修复调查,精研1∶2000生态地质剖面、评价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流失程度、分析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构建汉中盆地第四系含水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进行地下水模拟与评价,为地方政府水资源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面”层次上以服务支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重点,构建模型、精准模拟、测算评价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资源,形成系列图件和咨询报告,提升区内整体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程度,探索水生态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为地方政府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围绕需求,加强集成

  项目组时刻以服务南水北调中线重大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因地制宜和靶向调查相结合,以“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为统领,在收集分析、消化吸收、二次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积极设立研究专题,构建科研思维层次,探索“地质调查+”技术支撑服务的新路子。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是通过汉中盆地616点次地下水位统测工作,查明了潜水地下水流场特征及水动力条件,发现并了解地下水降落漏斗区现状及变化情况。

  二是在汉中盆地选取了10个水文钻孔作为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建立水资源综合要素实时监测平台,随时获取地下水水位、水温数据,部署了10口长观井监测重点地区地下水位变化情况,支撑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建设,为实时获取地下水基础数据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开展1∶25万(4.18万平方千米)和1∶5万(500平方千米)遥感解译工作,查明了生态要素空间分布格局,筛选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标,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与水源涵养保护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方法体系,评价了汉中市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和水源涵养量。

  四是通过3500点高密度电法、1200米水文地质钻探、1500米工程地质钻探、1∶5万(1200平方千米)和1∶25万(1.18万平方千米)水文地质调查,重新厘定了汉中盆地水文地质结构和阶地特征,查明了盆地内潜水含水层结构和岩性特征,构建了汉中盆地三维地质模型,修编了1∶25万水文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地貌图等。

  五是系统收集整理汉江流域陕西段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水资源等基础资料和相关成果,结合项目两年来在汉中市开展的相关工作成果,编制完成了《汉中市自然资源图集》,共计8个部分、39幅图件,全面反映了汉中市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现状、动态演化特征以及综合功能评价,有效支撑和服务汉中市各级自然资源、水利、林草等行政主管部门。

  六是全面开展洋县水资源综合调查研究工作,采用遥感解译、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地下水动态监测等手段,查明洋县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和质量以及水环境地质问题,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调查评价,编制完成《洋县水资源评价报告》,为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七是结合当地政府和村镇实际需求,在完成调查研究目的后,将2眼水文地质钻孔改造为集中供水井,并移交地方使用,极大解决了工作区附近两个村庄3000余名群众饮水困难和百亩种植田灌溉需求,得到了驻地村委会和村民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扬,工作区村委会代表全体村民向中心发来感谢信,并赠送了锦旗。

  下一步,项目组将继续聚焦年度目标和地方实际需求,坚定提升陕南地区水工环地质工作程度和拓展水生态修复新领域新方向的信心,以专业技术为依托,精准开展相关工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然资源管理贡献应有的力量。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