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1年中国矿业高教有哪些大事

2022.01.19 中国矿业报   

  ◎  本报记者 李德重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青年学子发出的铿锵有力的话语,至今仍萦绕耳畔。2021年,地矿油行业特色高校不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并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1.png

  太原理工大学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达30个

  2021年3月,太原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测绘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1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加上2019年获批的17个国家级一流专业,该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总量达到30个,占该校招生专业比例约43%。

  多年来,太原理工大学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和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完善教学基本条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打造专业特色,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一流专业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东华理工大学“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获批

  2021年3月,东华理工大学申报的“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列入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1年版)》。

  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是教育部2019年批准特设的新工科本科专业。防灾减灾是聚焦自然灾害的科学预警、智慧应急的新兴学科。

  东华理工大学瞄准社会需求,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立足传统优势学科,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集中优势资源设立“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努力培养防灾减灾科技人才,既体现了科技兴赣、服务地方的高校担当,也是落实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具体部署的重要举措。

  成都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发现超大型陶粒页岩矿产资源

  《矿物岩石》杂志(2021,41(1):1-14)发表了成都理工大学汪灵教授的学术论文《重庆大巴山超大型陶粒页岩矿产资源的发现与研究》。该文报道了汪灵教授带领的矿物功能材料研究团队,采用矿物材料学原理和方法,经多年研究,在重庆大巴山(城口县和巫溪县)独立发现超大型陶粒页岩矿产资源并利用该矿完成页岩陶粒生产试验的研究成果。

  页岩陶粒,又叫人造浮石,是一种以具有自膨胀性能的页岩或板岩为唯一原料加工制备的保温隔热矿物功能材料和轻质多孔基础材料。

  成都理工大学发现优质陶粒页岩矿产资源及生产试验研究成果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不仅推动了我国页岩陶粒这一重要矿物功能材料生产与应用,尤其是为保温隔热绿色建材及装配式建筑等发展提供基础材料,而且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都有着重要影响。

  河北地质大学在张家口宣化建设分校区

  2021年4月16日,河北地质大学张家口市宣化校区(科教园)签约仪式举行。

  时隔36年,河北地质大学在宣化建设分校区,是与宣化“再次牵手”“再续前缘”。接下来,双方将围绕地层古生物、战国红玛瑙(珠宝玉石)、矿山修复与治理、国土空间规划、文创旅游及相关地质资源与环境的管理,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社会服务。

  龙人为研究智人起源和人类演化提供重要证据

  2021年6月26日,在河北地质大学举办的古人类研究重大成果交流会上,以该校特聘教授季强博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国际古人类研究团队宣布了在哈尔滨市发现的中更新世古人类头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正式将古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人属的一个新人种:龙人,为研究智人起源和人类演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证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发起成立矿山机器人创新应用联盟

  2021年6月26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矿山机器人创新应用联盟,旨在以采掘运、安控类、救援类矿山机器人研发与应用共性技术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领域,形成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矿山机器人政研产学用一体化体系,补齐理论技术短板,突破关键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矿山机器人应用,为矿山生产安全、高效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提出两个倡议,要开展三项活动。两个倡议:一是联盟成员之间,特别是机器人制造企业和高校之间形成机器人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二是各企业理事单位设立创新研发基金,创新基金管理使用机制,加强研发与实际相结合,缩短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三项活动是:交流矿山机器人研发新进展、加强矿山机器人协同研发展示、把矿山机器人技术推向企业。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车辆工程专业获批并面向全国招生

  2021年5月,合肥工业大学在国内率先申报的本科专业——智能车辆工程专业正式获批,并面向全国招生,这也是安徽省首个获批并招生的智能车辆工程专业。

  智能车辆工程专业隶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将面向智能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立足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培养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其专业培养方案以车辆工程为基础,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预警甘肃黑方台滑坡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于2021年7月8日19时08分,对甘肃黑方台滑坡发出了即将失稳的橙色预警,4小时后,滑坡发生。

  这是2017年以来,该实验室利用自主研发的具有自适应调整采样频率功能的裂缝计和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在甘肃黑方台第8次提前成功预警滑坡。由于预警及时,此次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嫦娥五号首批月球样品

  2021年7月12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举行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经审核,来自13所科研机构的31份申请获得通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汪在聪教授和何琦教授领到了第一批月球样品(CE5C0400),共200毫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团队将会对月球样品进行一系列研究,以了解复杂月壤的结构、组成和成分,以此认识月壤形成和改造过程,月球的岩浆过程和月幔演化历史。

  安徽理工大学三项研究走向国际

  2021年8月,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袁树杰、陆伟、张雷林等以煤为研究对象,接连在《Fuel》发表三篇高质量研究成果。

  袁树杰教授和2019级博士郭胜利共同完成的论文,其研究成果能够为预测浸蚀煤的自燃倾向性、预防煤炭自燃提供理论基础。陆伟教授和李金虎老师共同完成的论文,其研究成果为有效抑制水浸煤体自燃提供了新思路。张雷林副教授与研究生韦健共同完成的论文,其研究成果为矿井火灾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成全球首个跨圈层扰动监测系统

  2021年8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陈界宏教授团队联合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等10余个单位,建成了全球首个跨圈层扰动监测(MVP-LAI: Monitoring of Vibrations and Perturbations in Lithosphere, Atmosphere and Ionosphere)系统。

  系统观测站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市郊,西邻青藏高原,南望云贵高原,东连四川盆地,北接龙门山断裂带,周边地质活动活跃,十分利于开展地球物理和地震与地质灾害等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4项科技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2021年9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20年科技成果举行专场(线上)鉴定会,辽宁工大4项科技成果完成鉴定,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项目组汇报及与会专家讨论、质询,专家组形成鉴定意见:韩军教授主持的“深部回采巷道支护技术体系研发与应用”项目,朱志洁副教授主持的“坚硬顶板条件下远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发生机理及控制技术”项目,刘光伟教授主持的“复杂煤层露天矿多采区接续协同并采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赵晓亮副教授主持的“露天煤矿爆破采装过程粉尘控制机理及应用技术”项目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江西理工大学编写“有色行业英语”

  江西理工大学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为顺应新工科、新文科发展趋势,持续推动学科融合、专业交叉,有效发挥大学英语教学优势,江西理工大学提出“外语+有色”人才培养模式,将“有色行业英语”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精心编写出版“有色行业英语”系列教材9册,包括新文科专业英语、采矿工程英语、土木工程英语、测绘工程英语、电子信息工程英语、电气工程英语、冶金工程英语、材料工程英语和机电工程英语,并于2021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教学。

  山东科技大学获批组建“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置”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2021年9月30日,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关于批准建设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山东科技大学参与申报的“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置”重点实验室,位列首批挂牌组建名单。

  “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置”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由应急管理部国家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重庆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共建,将紧密围绕煤矿开发中灾害防控与处置领域的重大前沿科学难题,重点从煤矿减灾开采工程布置与方法、煤矿开采冲击地压智能预警与防治、煤矿开采煤与瓦斯突出预警与防治、煤矿开采顶板灾害智能预警与防治和矿井灾害防治新技术创新与应急处置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成为矿山开采灾害预防与处置领域科技成果孵化、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国家“深地”探测战略重要技术支点。

  西安科技大学获批陕西省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

  2021年10月,陕西省教育厅公布了陕西省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立项结果,西安科技大学张传伟教授带头的“工程实践创新教研室”及李树刚教授带头的“西部安全工程虚拟教研室”获批陕西省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

  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学校高度重视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依托虚拟教研室,逐渐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充分调动了教师的教学活力,推动教师加强对专业建设、课程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水平。

  中国石油大学校史馆开馆

  2021年10月2日,中国石油大学校史馆开馆。校史馆建筑面积3490平方米,由前厅、序厅、序章、编年体展区、专题展区、愿景厅、艺术馆等部分组成,集中展现了学校68年来与共和国发展共命运、与祖国石油工业同呼吸、与石油高等教育共奋进的光辉历程。

  2021中美采矿岩层控制会议在山东科技大学举行

  2021年10月15日-17日,由山东科技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河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中南大学等国内外36家单位协办的2021中美采矿岩层控制会议举行。

  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煤炭生产一线的专家学者围绕科学采矿理论与技术、冲击地压及其防治与技术、煤与瓦斯突出及其防治、深部开采突水动力灾害预警与防控等15个主题,开展了78场学术报告,就采矿岩层控制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对采矿与岩层控制及相关领域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了推介。

  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在徐州成立

  2021年10月22日,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成立大会在徐州举行。该实验室是徐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深地前沿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等优势平台成立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也是徐州市与中国矿业大学双方深化校地合作的重大成果。

  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围绕“深部地球科学与岩主力学、深地灾害防控与装备研发、深地空间利用和资源开发”三个研发方向,打造深地科学-工程技术-高端装备创新链和深地探测开发-地下空间利用-智能高端装备-防灾应急救援产业链,推进前沿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的有机互动与深度融合。

  太原理工大学两名师生出征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

  2021年11月5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发,前往南极中山站等地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王煜尘作为第一批队员搭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出征。该校青年教师寇立伟博士于11月中旬随“雪龙2号”出发前往南极。据介绍,该校极地科考团队长期从事南北极科考装备的研发,目前该团队已有8人次参加了北极科学考察、8人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

  长安大学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

  2021年12月,由长安大学牵头、地测学院张勤教授领衔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项目“无人机精准投放式北斗滑坡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资助,直接经费816.41万元,研究期限5年(2022-2026年)。这是该校在重大科研仪器项目申报上的突破,也是张勤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在承担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上的突破。

  江西理工大学牵头研发的国内首列磁浮空轨车辆“兴国号”下线

  2021年12月14日,江西理工大学牵头,联合中铁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国内首列磁浮空轨车辆“兴国号”在武汉正式下线。“兴国号”采用的是一种新型悬挂式磁浮车辆,首次将永磁悬浮技术应用于空轨车辆。此次下线的“兴国号”将用于兴国永磁磁浮技术工程示范线。示范线全长878米,设计最高运行速度每小时120公里,其顺利推进对于稀土永磁材料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扩大供应量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