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2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调局海口中心开展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侧记
◎ 本报记者 张继勇 通讯员 丁海铭 王洋
核心阅读:
“十四五”期间,中国地调局海口中心将立足海南岛及东南沿海周边重大港口工程建设区和重要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区,以支撑重大工程区和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为抓手,以重要生态修复区地质演化过程、生态演替规律、陆海交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调查研究为重点,以海岸带水土质量和地质灾害调查为辅助,以海岸带多圈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支撑,开展海岸带生态地质调查、港口城市综合地质调查等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聚焦“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布局,在全面推进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的同时,统筹开展“琼海-万宁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和“潮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两个海岸带项目,实现了该中心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能力从零基础到初步独立的突破,为服务沿海城市群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海岸岸滩剖面监测工作
调查工作取得新发现
项目实施中,中国地调局海口中心取得了海岸带地质环境演化和陆海交互作用的新认识,在解决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方面有了新突破,并查明了琼海-万宁海岸带项目基于钻孔AMS14C测年及粒度特征,将琼东侧的沉积环境和东亚季风演化进行了更加精细地刻画。他们基于数值模型,揭示了珊瑚礁、风暴潮等多要素对侵蚀淤积的综合影响,初步搭建了不同类型岸段侵蚀淤积机理模型。潮汕海岸带项目基于测年、微体古生物和粒度等多指标分析,总结了韩江三角洲滨海湿地第四纪沉积演化规律,并探讨了海砂资源赋存与古河道的关系;构建了韩江三角洲初始发育模式和潮汕海岸带海域水动力模型,为中、小型河流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地学理论支撑。
中国地调局海口中心打通了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让地质调查成果真正服务经济民生。项目组积极对接多家地方政府部门,精准掌握红树林、砂质海岸生态修复、海洋牧场建设、海砂资源调查、侵蚀淤积治理等迫切需求,将支撑服务地方需求与项目目标任务深度融合,并在实施过程中坚持“边调查,边服务”的理念,实时沟通,谋求实效,推出了一系列转化应用成果,助力海岸带调查成果转化取得实质性成效。
在潮汕地区针对天然红树林退化等生态问题,提出义丰溪和苏埃湾等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需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增加本地树种种植面积,着重历史退化区修复等建议,有效支撑了汕头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在海南省万宁市日月岛邻近海岸开展侵蚀淤积调查研究与监测,提出海湾侵蚀淤积治理需要重点关注台风过境和人类工程建设对近海水动力的影响,缓解了日月湾砂质海岸的下蚀和后移。这是两个海岸带项目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社会民生的一个缩影。
项目落地收获新技能
针对新组建的两个海岸带项目组,技术人员基于新的业务方向,立即展开海洋调查装备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牢固树立自主意识,敢于打破自身知识结构,分工协作、苦练内功、直面挑战、攻坚克难,迅速完成了思想与业务能力转变,在总结陆域工作方法的基础上,由陆至海,由简至繁,触类旁通,自主完成浅海地质钻探、综合物探、地质取样任务,并完成数据处理解释工作,逐步掌握了海岸带调查核心技术。
中国地调局海口中心海岸带地质调查室技术骨干王万虎对记者说:“进入到海岸带调查这个领域,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想要学到技术,只能一遍一遍地学,一次一次地练,没有捷径可走。”
在项目实施前,项目负责人建立了“项目-子活动-作业小组”责任传导机制,严格落实该中心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调查成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调查任务,项目组积极推进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的合作,组织10余次专家交流培训活动,并派遣技术骨干深入一线互相学习,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创造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单位协同合作、多团队互相助力的工作环境,为该中心“十四五”实现走向深蓝的远景目标提供了新动能。
项目组还坚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作业前开展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作业中牢固树立“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的安全我尽责”的观念,实现了“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安全管理局面,打造了一支执行力强、安全意识高、专业技能实的海岸带地质调查与研究团队。
团队建设形成新活力
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地调局海口中心两个海岸带项目聚焦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需求,编制了《琼海-万宁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汕头市海岸带滨海湿地资源调查评估报告》和《汕头市红树林生态系统现状及生态保护修复建议》等专报和建议,并被海南、广东两省自然资源部门等使用,为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地质依据和数据支撑。
依托项目目标任务,搭建了海岸带侵蚀淤积、第四纪地质演化、生态地质、环境地质等调查研究团队,初步形成了海岸带地质调查的人才和装备能力。技术人员熟练掌握了海岸带调查设备的仪器操作,具备了海上外业资料采集、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等能力,项目实施期间发表10余篇高质量论文,为该中心业务转型和长远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项目组在琼海-万宁海岸带项目中探讨了热带短源河流生源要素循环与基质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提出了热带花岗岩地质流域区海岸带的水土保持、营养管理及生态修复新理念。潮汕海岸带项目探索了新污染物全氟化合物在红树林、砂质海岸等生态系统多圈层间的时空分布与迁移归趋,并量化评价了通过食物网传递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完成了潮汕海岸带4个不同重现期风暴潮水动力模拟,分析了重大风暴潮灾害影响下潮汕各海域的增水情况,指出了南澳岛和东北部沿岸等风暴潮防范的重点区域,并制定了防范措施。
科普宣传实现新跨越。两个海岸带项目组联合当地有关政府部门面向社会公众,依托“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和“世界海洋日”举办了多场纪念宣传活动,有效提升了公众环保意识,增强了地调项目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十四五’期间,中国地调局海口中心将立足海南岛及东南沿海周边重大港口工程建设区和重要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区,以支撑重大工程区和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为抓手,以重要生态修复区地质演化过程、生态演替规律、陆海交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调查研究为重点,以海岸带水土质量和地质灾害调查为辅助,以海岸带多圈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支撑,开展海岸带生态地质调查、港口城市综合地质调查等工作。”对于未来规划,该中心潮汕海岸带项目负责人王洋向记者展望。
中国地调局海口中心的调查队员们,用脚步丈量海洋的宽广,通过开展地质调查,全面掌握了粤闽浙地区海洋地质条件,查明了海岸线地质结构,用实际行动守护祖国南疆海岸线生态屏障。
下一步,该中心将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契机,完成第二轮次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持续建实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的业务团队,积极支撑岛礁与海岸带综合调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海洋特色实验平台建设。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