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0 中国矿业报
◎ 本报记者 刘艾瑛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围绕煤炭产业提交了提案,提出建立煤矿弹性产能与弹性生产机制、“双碳”目标下加强我国煤炭兜底保障能力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煤炭产业的新定位。
建立煤矿弹性产能与弹性生产机制
姜耀东表示,煤炭长期仍将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国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能源能替代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煤炭的安全稳定供应和煤电的平稳运行。提高煤电系统的灵活性,兼容多种新能源及负荷波动幅度大等多种复杂情况,迫切需要创新煤炭产能管理和煤矿生产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煤矿弹性产能和弹性生产机制,提高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能力和应急供应保障能力。为此,他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研究建立煤矿弹性产能和弹性生产管理办法。按照先露天煤矿、后井工煤矿,井工煤矿按照先大型、后中小型的原则,综合考虑煤矿资源条件、现代化程度、煤层煤质特点、安全生产形势等进行科学评估分类,研究提出煤矿弹性产能评估办法,设立煤炭产能弹性释放(收缩)阈值和等级。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煤矿产能释放(收缩)管理办法,推动煤矿产能由刚性管理转为弹性管理,夯实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的制度基础。
二是研究建立煤矿“以增补欠,以减让盈”弹性生产机制。当新能源正常发挥作用时,引导煤矿减少煤炭产量,为新能源有效替代腾出发展空间;当新能源出力不足、能源供应阶段性紧张、煤炭价格大幅波动时,通过释放煤矿产能及时填补能源供需缺口,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
三是推动煤炭弹性产能和煤矿弹性生产试点示范工作。支持大型露天煤矿和资源条件好、安全有保障、环境友好型的井工矿开展煤矿弹性生产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渐扩大煤矿弹性生产范围,完善煤炭弹性产能和煤矿弹性生产管理体制机制,保障国家能源长期安全稳定供应。
四是煤炭统计由原煤统计改为商品煤统计。国家应整合组建能源信息统计分析机构。
“双碳”目标下加强我国煤炭兜底保障能力建设
在“双碳”目标下,煤炭消费达峰和煤炭行业减量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促进煤炭行业自身健康发展和做好能源兜底保供问题,事关重大。为此,他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强化我国煤炭安全生产能力建设。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以山西、陕西、内蒙古地区,东北、华东、中南等矿区深部为重点,提高资源勘探精度,增加可采储量,为建设大型智能化煤矿提供物质基础。着力建设一大批智能化煤矿和大型露天煤矿,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以大型智能化煤矿为主体的煤炭生产结构。建立煤炭产能收缩与释放机制。当水电、风电、太阳能等能源处于正常发电运行阶段,煤矿收缩产能、控制产量;当不能正常发电或能力不足时,煤矿释放产能、提高产量,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在东北、华东、中南和西南等传统煤炭产区,提升煤矿现代化水平。根据区域能源消费形势,准确把握煤矿关闭退出节奏,提高区域煤炭基本供应保障能力。
二是提升以智能化为支撑的煤炭柔性生产供给保障能力。建设智能化煤矿,发展以煤矿智能化支撑的柔性生产供给体系,实现新时期、新煤炭、新格局高质量发展目标。要加大智能绿色开采技术研究,如精准地质探测与4D-GIS系统、煤矿智能快速掘进关键技术、智能无人开采成套技术和煤矿绿色开采关键技术,构建煤矿开采全过程的数据链条技术,实现煤矿决策的智能化和运行的自动化,促进煤炭的柔性供给。
三是加大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鼓励开展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将碳捕捉、碳封存、碳循环利用等关键性技术攻关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能源重点创新领域和重点创新方向。以燃煤发电、冶金焦化、水泥建材和散煤燃烧四大耗煤领域为重点,加大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四是大力推动煤炭从燃料向燃料和原料转变,促进行业转型。综合考虑环保、安全、市场等因素,推进现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煤炭气化、煤炭液化(含煤油共炼)、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发展,延长煤化工产业链,促进煤基新材料技术进步。同时,发挥煤化工在高端精细化工等方面的优势,弥补我国产业链短板,研制“卡脖子”产品。
五是进一步提高统筹煤炭管理能力。中央高度重视煤炭兜底保障作用,但各部门、各地方涉煤政策缺乏统筹协调,建议各部门、各地方涉煤政策应与国家煤炭管理部门协商一致,协同发力,防止处处是红线,相互掣肘。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