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全国人大代表印萍: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体系

2022.03.11 中国矿业报   

  ◎  本报记者 潘冰

  “集民智,重调研,善思考,以高质量代表建议履职。”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对自己4年来代表履职经历的总结。今年两会,她带来了7个建议,其中《加快生态环境损害司法体系建设》是重点推进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更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在制度政策与技术标准体系、司法鉴定关键技术、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司法保障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突出问题,亟须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保障体系,提升司法服务和保障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权益。

1.png


全国人大代表印萍

  印萍建议,要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司法鉴定的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加强司法鉴定专门性立法研究和法规建设,补充完善现有《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中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程序相关条款。二是在《司法鉴定行业标准体系》基础上,重点完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专业标准分体系,制定精细化的鉴定评估技术指南及价值评估标准。三是收集和整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损害鉴定评估案例,建立案例数据库,开发共享软件平台,指导支持地方生态环境损害鉴定司法实践。

  为推动解决司法鉴定认定难、周期长问题,她建议加强支撑司法审判的一体化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复杂污染体系污染溯源技术、长期污染累积性损害鉴定技术、新型环境污染物损害鉴定技术等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构建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加快生态环境损害价值评估方法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设备装备开发,研发标准化应急移动鉴定平台、数字仿真物证流转平台、便携式快速检测设备或专用试剂盒等材料。

  在创新生态环境损害多元化赔偿方式方面,她提出,探索通过保险、绿色金融等方式,推动生态环境损害多元化赔偿;创新生态环境损害诉前磋商机制,加强检察公益诉讼,督促违法行为人修复受损环境,确保生态修复及时开展;探索多元化替代修复方式研究与实践,推动赔偿义务人担责修复到位。

  同时,印萍还十分关注跨国跨境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研究及实践。一是开展我国相邻国家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和案例研究,加强污染物跨界传输地追因、溯源与量化技术研发。二是加强国际环境资源纠纷中的政策与法律研究。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争取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提高在国际资源环境仲裁机构的参与度,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权益。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