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5 中国矿业报
◎ 本报记者 马晓敏
中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尤其是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煤炭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今年两会传来了哪些“煤”好声音,记者进行了一些梳理。
实现“双碳”目标与兜底保供
实现“双碳”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是立足实际,我国煤炭行业减排压力巨大,如何处理两者关系,代表、委员们给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董林认为,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起着基础和兜底保障作用,煤炭上下游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以来,受国际能源供需形势变化、经济稳步复苏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内煤炭供需形势深度调整,特别是去年三季度以后,煤炭供需关系逐步向结构性短缺方向转变,煤炭中长期合同价格稳中有升,煤炭市场现货价格大幅上涨,出现“煤超疯”“超预期”等行情。相关部门增大能源保供稳价力度,煤炭经济形势趋向稳定。实践证明,煤炭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煤炭上下游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和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建立煤炭上下游产业合作共赢长效机制、将煤炭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推动煤炭上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常委潘碧灵表示,由于现有清洁能源存在不稳定性和周期性,短期内要将清洁能源作为我国主要能源仍然有许多阻碍,并且我国的煤炭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是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能源。近年来,我国不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尽管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年降低,但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全国政协常委曹培玺表示,近期社会上出现的不分国情和发展阶段盲目唱衰煤电甚至“妖魔化”煤电的声音,部分地方采取的“运动式”减碳做法,对煤电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煤电在能源兜底保障和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优化煤电营商环境对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煤电在支撑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服务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方面,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绿色低碳转型道路
当前,煤炭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也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后怎么发展?如何转型?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供了这些高招。
全国人大代表李东艳建议,国家应该重视综合立法,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同时也要修订相关法律,加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协调,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全国人大代表袁亮建议,将煤炭行业“双碳”技术纳入《“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作为“十四五”能源领域创新重点任务,加大支持力度,为行业低碳转型提供创新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孙建博建议,深化“双碳时代”下煤电与新能源互补发展。加大对燃煤机组低碳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燃煤机组与新能源发电耦合发展。以煤电企业保供能力、调峰能力为依据,合理配置新能源资源,通过横向多能互补、纵向网源荷储协调,有序推动煤电企业向综合能源企业转型、向特高压输电线路上游发展。此外,加强对煤炭市场宏观调控力度,优化煤炭产能布局,支持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加快先进产能释放,促进煤价回归合理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呼吁,要进一步强化我国煤炭安全生产能力建设,着力建设一大批智能化煤矿和大型露天煤矿,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以大型智能化煤矿为主体的生产结构;提升以智能化为支撑的煤炭柔性生产供给保障能力,加大智能绿色开采技术研究;大力推动煤炭从以燃料为主转向燃料和原料并举,延长煤化工产业链;进一步加强涉煤政策统筹管理能力,协同发力。
全国政协委员冯艺东认为,加快推动清洁煤使用,对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建议建立清洁煤标准体系,组织成立全国清洁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确保工业、发电、民用等不同用途清洁煤都有相应质量标准。其次,加强煤炭生产企业源头治理,建立不同层级的清洁煤购销平台,从流通环节确保清洁煤产品质量。此外,加大对清洁煤生产企业的补贴力度,利用好央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提高清洁煤总体供给能力。
推动相关技术研发和创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全国人大代表贾润安建议,促进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在“高端化”方面,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煤基新材料延伸产业链项目,生产煤基新材料和煤基特种燃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多元化”方面,加快从单一的油品和聚烯烃产品向“油-化-新材料”多元化产品体系转变,积极发展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和高等级碳素材料。在“低碳化”方面,利用绿电、绿氢等新能源与现代煤化工耦合发展,探索大规模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综合利用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吕春祥认为,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研究,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首要和现实途径。近年来,我国布局了一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技术实力和水平与当前国家对煤炭综合利用的要求仍有差距。建议持续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研究,系统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煤炭高效燃烧发电技术、新一代煤制油技术、新型煤化工产品结构调控技术、能源化工流程再造和不同行业系统集成、洁净燃煤技术、低浓度瓦斯气(乏风气)的有效利用、生物固碳和化学固碳技术等进步,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基础性、战略性贡献,为能源安全提供支撑。
全国政协常委潘碧灵表示,随着碳市场的逐步成熟,传统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生产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会越发处于劣势,新能源技术不断成熟和开发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生产技术和工艺的革新,降低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建议,加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鼓励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将关键性技术攻关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能源重点创新领域和重点创新方向,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有序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
智能化矿山建设是煤炭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大势所趋。
全国人大代表满慎刚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智能装备的加快应用,为矿山企业优化生产组织、强化管控能力、促进安全生产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有力支撑。他建议,加快研究制订行业标准,稳步有序推进矿企智能化建设。推出含金量高的“政策包”,形成多方参与投入格局。同时他还建议,要健全完善税收减免、低息贷款、贴息补助等优惠力度更大的金融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愿意加大投入,吸引信息通信、软件开发等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参与、撬动社会资本跟进投入。设立智能化建设“种子”基金、专项资金等,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为企业智能化建设“松绑减负”。
全国人大代表魏臻表示,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公布了示范建设煤矿名单和试行验收管理办法,但各地在智能化建设和验收中,仍存在标准过低的情况。为进一步推进智能化建设,魏臻建议,相关部门应准确定义智能化的实质性含义,同时建议调整现有验收管理办法中的相关指标,科学制定智能化建设的各项指标,重点应该放在各个生产环节的无人化或少人化上。行业管理部门应激励、监督各煤矿努力实现真正的全矿井智能化,而不是矿井局部示范,更不能为了验收而验收。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