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2 中国矿业报
◎ 文冬光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成立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部党组工作要求,一直把服务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水文地质工作服务民生作用,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在保障缺水区地下水饮水安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打井找水脱贫攻坚之路。
一、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实施水文地质勘查,为2200余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
在新疆、宁夏、内蒙古、广西四省份少数民族地区,乌蒙山、燕山-太行山等集中连片扶贫区以及赣南、沂蒙山、陕甘宁等革命老区,选择严重缺水地区,运用先进技术装备,采用1∶5万水文地质调查、遥感、物探、钻探等多种勘查手段,组织实施扶贫和应急找水打井8100余眼、省部合作供水浅井213.5万眼,为2200余万人提供了生活生产水源保障。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为我国最缺水的宁夏西海固地区、甘肃会宁县、新疆南疆、川藏少数民族缺水区提供了安全的饮用水源,在江西省兴国等县发现锂型、锌型稀有矿泉水,在湖南省新田县圈定大型富锶矿泉水田,在河北省阜平县发现北方流量罕见的富锶型矿泉水,为当地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提供了饮用水源,培育出新的水产业经济增长点。
二、探索形成高效找水技术体系,保障了找水打井的成功实施。
山区地下水赋存运移规律与地下水质复杂多变,找水难度大,比如岩溶石山区岩溶发育差异大,既有地下水强径流带甚至地下暗河,也有大面积贫水区,故有“隔墙不打井”的谚语,红层丘陵山区地下水储存涵养能力差,难以集中开发利用。面对这些困难,综合分析出“地貌汇水,岩性赋水,构造控水”的地下水形成赋存规律,探索出包括遥感解译、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和水文地质钻探等手段的“逐步逼近式”找水模式,并与水井增水技术、地下水分层勘查取水技术、水质改良技术形成完整的安全供水技术方法体系,提高了勘查效率和供水能力,降低了勘查成本,平均成井率大于90%。
三、创新“地调示范引领,地方工程跟进”部省合作模式,“平战结合”支撑国家应急救灾工作。
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通过中央经费示范引领,地方资金跟进,在105个县合作开展红层地下水调查与开发利用,为当地群众解决了饮水困难,形成了“地调示范引领,地方工程跟进”的部省合作模式,并在四川大骨节病区、宁夏中南部等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示范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面对突发性干旱,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抗旱救灾号召,平战结合,组织实施了2010年西南滇黔桂地区、2011年华北-黄淮地区抗旱找水打井应急行动,面对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充分发挥“精兵加现代化”专业技术优势,定井准,打井快,水量稳,水质优,曾在广西创下24小时定井-打井-出水的新纪录,圆满完成应急抗旱找水打井任务,得到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主任)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