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 中国矿业报
——“最小防疫区”对地质灾害精准防治的启示
◎ 罗源 刘伟
今年1月,某地一家20余平方米的奶茶店因成为“全球最小”中风险区而被网友热议。将疫情防控颗粒度精准到平方米级,看点是“小”,背后则是“精”。精准快速、科学防治,体现了疫情防控做到了自身底数清、防控准备清、基层能力清,也做到了问题分析准、风险预判准、措施制定准,更做到了反应速度快、措施落地快、整改补漏快。这对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力争做到“主动防、高效防、精准防、科学防、综合防”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防控有数
“数”即“底数”,心中有数方能底气十足。
将风险区精确到20平米,是流调准确,社区防控日常工作到位。
与之相对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要筑牢基础,增强底气。首先要在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方面下足功夫,充分利用详查、核查以及风险调查、普查等基础性工作掌握最详实的地质灾害“家底”,精确到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能对其类型、规模、诱因、威胁人数等信息做到“全面体检式”的了如指掌,基础数据库要做到及时更新、详实准确。其次要对基层防灾能力做到心中有数。防灾机构是否健全、人员技能是否达标、日常演练是否开展、宣传培训是否有效、预警预案是否合理、后勤保障是否到位等等,基层防灾减灾能力的良莠直接决定了防控工作能否执行到位。总之,底数清则信心足,在科学研判风险、制定防灾举措时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防控有速
“速”即“速度”,行动快速方能抢占先机。
疫情发生后,当地第一时间对此次疫情的传播链进行了调查并发布结果,第一时间采取小范围封闭和消杀措施,第一时间复盘分析查找问题源头并制定更加周密的防控措施,反映速度之快、举措落地之快、查漏补缺之快值得深入剖析学习。
地质灾害的发生虽有一定的发展演变过程,但从临灾到成灾也是瞬间的事情。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必须要“快”字当头,发现险情必须及时研判,发布响应及采取处置措施必须果断决绝,坚持做到“早防范、早处置、抓早抓小”,与时间赛跑,务必在灾害发生前将一切防控措施落到实处,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或减少经济损失。
防控有度
“度”即“精度”,精准施策方能提质增效。
疫情防控工作讲究精准、细致防疫之道。从消杀到隔离管控,从检测到生活保障,全部到点到人。
地质灾害防治也需要这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精神,“致广大”就是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观大势、谋全局、抓牢地灾防治主动权;“尽精微”要求以“绣花功夫”周全考虑每个细节,清楚衔接每个步骤,把每项措施落实到位。“致广大”是战略与前提,而“尽精微”是战术与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要精细预案,精准到具体人员、责任划分、响应措施、避难路线及场所;要精细预警,精准到时段、到点、到人;要精细防治,精准到灾害基本情况、威胁对象、防控措施。只有在精准上下功夫,才能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防止因为“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
防控有术
“术”即“技术”,科学防控方能事半功倍。
疫情防控中,大数据被广泛运用在身份核验、疫情标记分享、疫情信息上报反馈等方面,为精准筛查流动人员健康状况和判断疫情态势提供了技术支持,助力政府和社区作出精准的管理决策。
根据我国国情,地质灾害防治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以群测群防为基础,但科技防灾是必然。要充分发挥专业监测预警工程实时在线监测、精细分析、精准预警作用,主动结合5G新基建、大数据、北斗、等新技术,不断创新科技防灾新方法、新模式,积极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由群测群防向群专结合、专群结合、专业防治方向不断转变,真正实现科技防灾、智慧防灾。
防控有责
“责”即“责任”,心中有责方能尽责安民。
疫情防控应坚持在精准研判后坚守“守土有责”。
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基层群众息息相关,在落实各项防灾减灾工作时难免影响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要坚持为民服务、为民负责,将工作落实到日常、做到平时,常态化开展防控,坚决避免采取人海战术,杜绝“别人生病自己吃药”。要大力提升基层网格化管理能力,构建更加高效、精准的防控体系,力争在最低的层级,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关键问题,努力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