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 绿色家底更厚实

2022.04.28 中国矿业报   

  ——广西矿山生态修复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张继勇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2020年以来,广西统筹利用自然资源领域资金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2个,实施生态修复面积近6平方千米,一大批“金山银山”重现“绿水青山”。

  图为合山国家矿山公园一角

  以人为本 生态惠民

  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广西在推进废旧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时,坚持恢复为主,修复为辅的工作方针。有效消除了危岩体(带)、坡面失稳等安全隐患,避免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打消群众对废旧矿山地质隐患的顾虑。

  走进隆安县宝塔新区点灯山生态休闲公园,曾经的“疤痕”不见了。绿树翠柏连绵起伏,景观亭台错落有致,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广西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三级主任科员蒋海民向记者介绍,消除点灯山地质灾害隐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通过勘测对查明的危岩体(带)进行清除或加固。通过治理,点灯山共清理危岩6309.37立方米,修复面积约9.5万平方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州县雷公岭国家矿山公园曾是上世纪该县最大的锰矿区,最早开采于1958年,矿区总面积2.1平方公里。在40多年的开采史中,雷公岭锰矿曾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企业,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对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污染。长年累月的开采,使这一片区域形成了4个地面采矿坑和6个地下巷采,受损总面积2.1平方公里。

  2002年,雷公岭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采矿历史,并迎来了华丽转身。根据当地规划目标,该区域生态修复工作主要以消除安全隐患点,修复破损山体,恢复生态环境为目标,治理后的矿区,成为全州县乃至桂北地区拥有地质环境科学景观和科普教育的民俗风情矿山地质公园。2010年5月,雷公岭国家矿山公园凭借其自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广西第一个国家级矿山公园。

  产业兴旺 百姓富裕

  2016年,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探索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与特色产业开发、旅游、养老疗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广西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对于有着一定旅游基础的废弃矿山,在保证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引进社会资本,开展产业化修复工作,打造了一批国家5A级休闲娱乐景区和特色产业化基地。

  位于贺州姑婆山的足球小镇,原先是库容达220万立方米的尾矿库,由于需要治理面积大、地质环境复杂,带来了一定的修复难度。当地政府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使矿区治理和项目开发“同一业主、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大大激活了社会资本参与尾矿库治理的积极性,减轻了政府的治理成本,既是“还旧账”,更是开创贺州市健康产业发展新方向。

  2017年8月,足球小镇正式开工,施工人员克服了尾矿库治理的各种难题,仅耗时6个月就完成场地初步填筑整平约20万平方米,满足球场建设约8万平方米;目前,已建好23块11人制标准足球场、11块7人制球场、2块沙滩球场、4个网球场、3个篮球场、3栋球员公寓等集运动员训练、住宿为一体的综合化训练基地。随后承办了校园足球联赛等多场全国性和地方性赛事。

  壮丽的红水河从广西中部的合山市蜿蜒穿过,一座春色遍野的山丘很难让人与矿山联想起来,这里曾经是广西最大的煤矿区——合山煤矿的所在地。

  合山市有着悠久的采煤历史,早在清朝咸丰年间,这里就出现了采煤的足迹。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合山市面临着转型发展。2009年3月,合山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地方政府在区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之下,继续发挥百年老矿特色,以生态修复为主,因地制宜开展修复工作。之后该矿进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2018年合山国家矿山公园接待游客245万人;2019年,该市接待游客总数135.61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增长率达31.19%;2021年7月,合山国家矿山公园成功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如今,广西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一幅绿意盎然,自然生态和谐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