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 成都市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主要影响因素初步确定

2022.05.05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刊发了“嘉陵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

  该项目归属于“长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承担,项目周期为2019-2021年。项目基本查明成都市地下水位年度、年际变化特征和近30年总体变化趋势,算出2020年丰枯期和2019-2021年丰水期地下水储变量变化值。通过成都市平原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分析,明确成都市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地下水开发储备区建议。

  一是初步构建成都市平原区三维水文地质模型,基本查明成都市平原区地下水流场特征。成都市平原区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埋深及厚度变化大,分为上部潜水与下部承压水两大类。上部潜水层又分为全新统冲积砂砾卵石层孔隙潜水和上更新统含泥砂砾卵石层孔隙潜水,水量丰富。下部承压水分布于广大平原区底部,为中更新统下部及下更新统冰水-冲积泥砂砾卵石层,富水性差。

  二是查明成都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埋藏条件和年度、年际变化特征。成都市平原区井(孔)深多在0-30米之间,占总调查点数的91.11%;地下水位埋深多集中在0-5米之间,占调查点数的62.22%;丰水期地下水位较枯水期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但变幅较小,变幅多集中在0-2米,占统测点数的83.88%。对比分析成都市平原区1990年、2001年和2019年三期地下水位埋深等值线图,初步掌握成都市平原区近30年地下水位的整体变化趋势。

  三是利用多期地下水统测数据,编制地下水水位变差分区,结合给水度分布规律,将地下水位变差、给水度分区空间叠加处理,得出计算单元分区,采用对比计算法和公式计算两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每个计算单元的储变量再求和得出整个成都平原的储变量。

  四是充分利用物探测试和遥感地质解译等工作手段,支撑服务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采用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探测地下水位形态、位置和空间分布情况,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可靠的测试手段,提高了勘探效率,降低了勘探成本。利用遥感技术,结合实地调查,查明成都市平原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成都市平原区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城镇建设、农田、森林、草原和湿地五大类型,五大类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占比为31.5%、65.9%、1.65%、0.0%和0.95%。对比2002年土地类型分布状况,城市、村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旱地、水田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较少,对成都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补给产生了直接影响。

  五是初步确定成都市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成都平原降水充沛,河渠密如蛛网,地形平坦开阔,农垦率高,为地下水的垂直入渗补给创造了有利条件。成都市平原区松散岩类孔隙水的补给主要是垂直入渗补给。因土地利用类型中城镇化建设面积增加、水田面积减少,导致大气降水补给和农田灌溉补给对地下水补给量的影响较大,河流渗漏补给和渠系渗漏补给与地下水补给量关联性小。  (魏良帅)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