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6 中国矿业报
——中国宝武大红山矿业公司减碳工作纪实
◎ 本报记者 李平 通讯员 李明仁 闵跃安
地处美丽云南的中国宝武大红山矿业公司,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在这里,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新发展模式,正在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渐渐成为现实。
根据大红山矿业公司生产经营规划,要在2023年实现“碳排放强度达峰”,2025年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2030年具备减碳30%工艺技术能力,2037年实现减碳30%,2045年实现碳中和。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围绕“安全生产、绿色发展”,大红山矿业公司正在进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生产工艺技术变革,“绿色生态”已然成为大红山矿业的崭新名片。
大红山矿业公司光伏项目
六环六控,做好矿山顶层制度设计
做好“双碳”工作,对矿业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大红山矿业公司以市场效益和公司发展需要为导向,以资源高效低成本开发利用为准则,树立“绿色、循环、持续”的现代矿业理念,并按照宝武资源《“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等相关工作要求,积极研判矿山在“双碳”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行动方向,化危为机、超前布局、主动规划,开展了一系列减碳固碳汇碳工作。
大红山矿业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要在2022年内将已厘清的各工序环节实时产出、消耗绿色新能源、减碳排放量等相关信息通过数据、图表等方式,建成绿色新能源可视化平台,实现“双碳”规划的项目管理。同时,建立起一套包含审查、推进、评价、持续改进在内的“双碳”工作制度规范。
在实际工作中,大红山矿业公司围绕采矿“掘、爆、铲、运、溜、提”、选矿“碎、磨、选、检、排、堆”等主要工序环节践行“双碳”思路,建立起极具针对性的碳减排措施。其中,井下巷道工程断面优化、存窿矿高效回收利用、选厂生产水管路优化改造等13个项目的实施,有效推进了矿山风貌提升和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了“投入与产出相承,环保与效益共赢”的有益探索。
节能降耗,锻造低碳环保真本领
近年来,大红山矿业公司严格落实中国宝武“两于一入”“三治四化”和“双碳”工作要求,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先后实施“提质降硅”“自流引水”“绿色照明”等一系列减碳项目,并取得显著成效。
其中,大红山矿业公司三选厂铁系列实施提质降硅技术改造,使铁系列管道精矿品位提高1.21%,硅含量降低0.85%。精矿品位每提高1%,就可使下游生产单位生铁产量上升2.5%,焦比下降1.5%,预计降低吨钢综合能耗1%以上,以吨钢综合能耗540千克标准煤/吨计算,约降低能耗5400吨标准煤/年,按电力当量折算约减少碳排放量23159.8吨。
大红山矿业公司现已建成的南恩河自流引水工程,通过新建输水管道6.51公里,连接现有管线,自流到矿区1万立方米生产水池,为该公司提供生产用水,预计年取水量可达650万立方米。该取水工程全管线采用有压自流方式供水,无能耗,对比原戛洒江取水项目年可降低电耗1189.5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量6269.85吨。
在持续推进矿区绿色照明升级改造过程中,大红山矿业公司实现了矿区地表、井下绿色照明覆盖,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用LED灯分期、分批替换原使用的高耗能无极灯,年降低电耗约130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6852.3吨。
同时,大红山矿业公司积极推进设备改造改型、共享单车投放、碎磨选“两新五节”新体系建设等项目,正在以实际成效一举改变矿山作为重工业生产基地带来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观念,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优化共赢。
绿色发展,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今年年初,中国宝武在擘画“十四五”新蓝图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大红山矿业公司积极响应,按矿山开采、土地损毁和土地复垦时序进行编排,对规定区域按方案进行分批治理复垦,制定出土地复垦计划,通过复垦造林,实施造林和再造林,增加森林的碳汇量。
按照计划,到2035年,大红山矿业公司复垦面积将达到246.13公顷,碳汇量4.27万吨;到2045年,复垦面积将达到504.08公顷,碳汇量8.75万吨,实现碳中和。
同时,大红山矿业公司矿区具备日照时长、太阳辐射能充裕、四季照射时数差别较小等特点,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适合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大红山矿业公司以科研立项的方式启动首个光伏项目,现已完成第一期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减碳排放173.94吨,第二、第三期光伏开发规划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
此外,大红山矿业公司井下供水管线水电开发利用、井下回风系统风电开发利用等项目的同步实施,进一步推进了公司绿色清洁能源的全新发展。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大红山矿业公司作为“双碳”理念的践行者,在积极探索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不断加大新设备、新工艺投入力度,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作为未来矿山绿色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并作为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管理和执行者。
同时,大红山矿业公司积极谋划,决心在提高污染防治水平、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发展的过程中,有所作为、有大作为,推进清洁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绿色矿山体系建设,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