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2 中国矿业报
——北京市矿产地质研究所开展密云库北地区找水工作纪实
◎ 特约记者 段金平 姚林烟 通讯员 赵亚林 段石墩
◆核心阅读◆
面对业内公认的贫水岩层,北京市矿产地质研究所顶住压力,临危受命,在短时间内一次性开展了大规模的水源井选址,为12个村找到百姓满意的水源井址,21眼水井全部出水,打破了片麻岩地区贫水的“魔咒”。
1月30日,春节前一天,记者来到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上庄子村,只见村里张灯结彩,一片节日喜庆氛围。
记者走进村民刁军良家,他拧开自来水龙头,指着汩汩流出的水说:“多亏了地质队,找到这么好的甜水,让我们过一个安心的春节。”
顶住压力 临危受命
时针拨回到2021年8月25日。下午3∶30,“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传来,“水文中心吗?请你们水文技术人员速到三楼会议室开个紧急会。”
北京市矿产地质研究所三层会议室内,与会人员小声交流着意见。看到人到齐后,所领导宣布:“刚接到水务部门电话,有一个‘接诉即办’事项,需要我们紧急提供水文地质技术支持……”
原来,由于雨水充沛等诸多因素,导致密云区库区北部部分村庄居民供水水井被淹,日常饮水困难。解决水库周边居民饮用水,成为群众呼声较高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经报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相关部门快速启动了应急水源井选址项目,要求一定要在入冬上冻前解决供水问题。
原来,由于雨水充沛等诸多因素,导致库区北部部分村庄居民供水水井被淹,日常饮水困难。解决水库周边居民饮用水,成为群众呼声较高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经报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相关部门快速启动了应急水源井选址项目,要求一定要在入冬上冻前解决供水问题。
其中,最关键、难度最大的是水井的选址。这次任务涉及的水库北部片麻岩地区,是业内公认的贫水岩层,更何况要在短时间内一次性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水源井选址。可以说,这是对该所专业技术能力的一次考验。
他们知道,接受这份委托就要面临各种压力:时间短——仅有1个多月时间,各类技术手段无法按正常程序开展;赋水条件不佳——片麻岩赋水性差,富含的磁铁矿脉电磁干扰大,物探解译不确定性倍增;施工限制严格——规定区域、限定高程、管网最短架设限定等带来较大的工作局限性;地表结构复杂——沟坎陡峭、植被覆盖、水面环绕导致野外工作开展难度剧增,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压力。
但面对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该所水文中心主任段石墩坚定地说:“这是咱们用专业技术为老百姓办实事,哪怕是掉几斤肉也要干好!”
确定思路 奋力拼搏
接受任务后,该所一边协调人力物力筹建团队,一边带领年轻技术人员扎进项目。为尽快编制科学、高效、可行的工作方案,他们不仅翻遍了档案室数百份历史资料,还利用各种外部渠道收集、借阅资料,请教行业专家、知名学者,仔细钻研、精心推敲,不到一周时间就形成了操作性强的工作大纲。
为查明每个村的水文地质情况,年轻的团队早出晚归、风餐露宿,踏遍水库周边的数十条水系支干流、4个镇30余个自然村的沟沟坎坎,查清了百余口大大小小的农灌井、大口井、四系井、战备井。饿了累了,大家席地而坐,啃几口面包喝几口凉水,小磕小碰、扎伤划伤更是常事,但大家都乐观积极、干劲十足。
得知他们是101地质队(北京市矿研所前身)来给大家找水的,村民们兴高采烈地张罗吃饭、送热水、送瓜果,主动当向导......一个个朴素的举动、一句句朴实的言语,给团队注入不竭的工作动力。正如项目技术负责李钫所言:“咱们要完成的,是老百姓的期盼啊!”
经过10余天的野外调查和入村走访,摆在团队面前的是“村水井或被淹、或水质变浑浊,老老少少排队等水车送水”的严峻供水状况;而工作目的区则是专家一致认为的“区域性缺水,不赞成集中供水,只支持单井点状供水”地区。之前,多数村镇都尝试过自行打井,但打的十余眼井全部为“干眼”。项目组多次推敲论证、科学研判,最终明确了“立足应急、保水供水为主,选址优先基岩水、次选第四系水”的工作原则,对12个行政村进行赋水性分级评价,并以寻找导水构造断层和岩脉周边集水带为切入点,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和工程技术手段确定了在隔水性强、阻水性好、赋水性差的太古界片麻岩系中寻找理想水源的思路。
接下来就是紧锣密鼓的野外作业。项目组斗志昂扬,山巅谷底有他们身影,房前屋后有他们的话语,办公室的灯光经常亮到深夜……
就在项目组齐心协力推进工作时,项目指挥部又明确要求,为了百姓高质量生活,水井要保证充足水量,必须满足10立方米/小时。针对新的要求,大家一边不断与各方汇报沟通,一边又请来专家和项目技术人员一个村一个村地跑现场,一个井一个井地分析研究。那段时间,整个项目组就像着了魔似的,张口闭口都是片麻岩、找水。他们考虑的不单是人力物力的投入,还有政府对百姓的承诺。
精益求精 不辱使命
任务重、压力大,但年轻的团队很快便放下了“包袱”,按照既定技术路线进一步做精做细,跑露头、找构造、测产状、辨节理,访百姓、核井点、取水样、测高程,布测点、拉探线、采数据、绘图表。为了尽可能消减村落电磁干扰、磁铁矿体误导,更加精准地寻找赋水带,他们既采用大地电磁测深法又使用瞬变电磁法,既采用氡气测量方法又增加微地震监测方法,物化探和地质钻探同时应用。为了能确定长期有效的井址,他们还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核实各项政策标准,到各个村委会协调道路现场。一趟趟协调、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图纸、一遍遍验算、一次次分析,都见证着他们的坚持。
经过反复推敲论证,项目的第一眼井选址在大漕村。这口井设计400米3次变径,穿过第四系黏土夹卵砾石层、片麻岩表层风化壳,直追太古界片麻岩中的辉绿岩脉和磁铁矿矿脉阻水岩脉。80米、130米、280米......钻进中预估的岩屑、泥浆、风压变化一一得到验证,钻至387米附近,突然水量剧变,形成井喷自流。
在不管峪村施工时,北京下了入冬的第一场雪,零下十几摄氏度,滴水成冰。由于前几眼井出水效果都大于预期,为抢工期,他们在施工难度更小的非优选孔位钻进,导致在钻机钻进120米时,推测的含水层和岩脉都没有出现。钻进到200米,推测的第二个低阻值赋水带仍没出水。是继续打到设计深度找第三个赋水带,还是确定为分析解译错误终孔放弃?施工队伍眼巴巴地等着项目组做决定。“我们对之前的工作有信心,不能轻言放弃!”这些年轻人立即分头行动,查资料、核验数据、翻译解析,直到晚上12点多,才再下决断,通知施工队再钻进50米。“出水了,出水了,水还不小呢!”电话里洋溢的欢笑声一下冲散了大家的焦虑和不安,大伙儿这才发现天亮了、雪停了。
从山梁到沟底,从黄土窝村沟底的自流井到上金山山顶的超深基岩井,项目组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如今,他们圆满地为12个村找到百姓满意的水源井址,21眼水井全部出水,打破了片麻岩地区贫水的“魔咒”。
尽管过程曲折而艰辛,但看着清冽的井水喷涌而出、村民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地质队员们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