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0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地质调查工作小记
◎ 本报记者 张继勇通讯员 孙涛
核心提要:
通过不懈努力,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已初步建立了多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和研究团队、“天-空-地-井”立体探测技术研究团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研究团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支撑调查科研团队、分析测试实验技术团队,整体能力素质稳步提升。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驻扎着一支从事自然资源调查的年轻队伍,他们为祖国寻找“真金白银”,开展生态环境调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他们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面临新领域、新任务,2021年,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通过攻坚克难、潜心钻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生态地质调查工作,为地方政府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生态修复支撑工作,查明区域面积共1490.12公顷;区矿调工作,初步确定了调查区内雅干断裂带空间展布特征,新发现化石点4处,为确定地层归属提供了直接依据……
野外作业
摸清“家底”
开展森林和草原资源调查,摸清自然资源“家底”,掌握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情况,科学评价其质量和生态状况,是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新使命。
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自承担内蒙古草原资源调查及试点任务以来,科学统筹,积极谋划,引进研究机构的专业团队,为草原资源调查取得优质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暑夏之季,是草原上草势最旺盛的季节,也是草原资源调查最为有利的季节。该中心抽调36人的专业力量,组成若干个小组,奔赴内蒙古全境。
此时的草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车辆抛锚等问题都成为家常便饭,用于防暑降温、防蚊虫叮咬、防鼠疫的用品,成为草调人员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极端天气和恶劣的环境考验着机器,也考验着草调人员的意志力。但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在40天的时间内完成了922个外业调查样地项目。
11月份的内蒙古地区,寒风肆虐,冷彻刺骨,此时正是森林资源调查的时机。结束草调任务不久的他们,重整行装,深入大兴安岭森林腹地,继续开展森林资源调查。他们把林场当战场、视样地为阵地,攀高山、涉冰河、穿密林,不惧严寒险阻。
2021年,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森调、草调、地下水流场和地理国情耕地资源监测项目均实现年度出数,圆满完成了自然资源调查工作。
草调、森调只是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参与自然资源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生态地质调查方面,该中心在五原地区新圈定富硒耕(园)地2.86万亩,为当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修复上,该中心在石兰哈达幅、固阳县幅和下湿壕幅初步查明矿山开采压占损毁土地资源及破坏地形地貌景观面积共1490.12公顷,研究优选了禾本植物与豆科植物作为矿山生态修复的先锋作物,同时在文圪气地区开展了健康风险评价工作。
提升实力
通过不懈努力,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的综合业务水平稳步提升。目前,该中心初步建立了多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和研究团队、“天-空-地-井”立体探测技术研究团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研究团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支撑调查科研团队、分析测试实验技术团队,整体能力素质不断提高。
优势互补,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与国家级专业队伍对接形成常态。2021年,该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联合申报了“草原生产力星-空-地遥感协同反演关键技术研发”科研项目,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所属各专业地质调查中心中第一家开展此类科研项目的单位,开创了科研合作新模式。
科技创新,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人才梯队初步建立。该中心目前拥有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41人。2021年,中心全年累计发表科技论文16篇(EI论文2篇、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论文9篇、其他科技论文4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科普文章1篇,发布地质信息产品20个,学术氛围浓厚。
谱写新篇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主任李海广向记者介绍,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将全面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党委的决策部署,持续攻坚中心主业,跟进写好改革后半篇文章,紧盯能力提升、科技创新等方面,努力推动中心工作不断向好。
下一步,该中心将积极谋划推进中心主业工作,聚焦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家急需矿产的勘查工作,支撑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