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咱家’的环境变得更美”

2022.07.11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调局海口中心开展昌化江流域生态修复支撑调查工作侧记

  ◎  本报记者 张继勇

  核心阅读:

  在野外调查的路上,经常会遇有“老乡”问道:“小伙子,你们这是干啥呀?”他们会说:“我们是中国地调局海口中心的技术人员,我们在做自然资源调查和生态修复工作,也就是将‘咱家’的环境变得更美。”“那太感谢你们了!”当地群众的肯定,让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肯定,也让他们的获得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建设,在昌化江流域开展了自然资源生态修复调查工作。该项目是该中心承担的首个生态调查类项目,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昌化江流域下游生态环境、植被变化等情况,在近日开展的野外路线调查中,项目组上下齐心,打响了一场高温下的攻坚战。

  野外调查现场

  传帮带,接力奋进

  “花岗石是一种由火山爆发的熔岩在受到相当压力的熔融状态下隆起至地壳表层,岩浆不喷出地面,而在地底下慢慢冷却凝固后形成的构造岩……”中国地调局海口中心白云山教授正在给昌化江流域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成员讲解道。

  项目组成员大多年龄不大,有的甚至刚步入岗位不久,如何完成工作的“新老交接”?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项目组结合野外工作实际,第一时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野外调查、现场数据分析等工作开展全流程培训。

  同时,项目组成立了三个技术小组,采取点线结合、集中到分散的方式开展作业。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的老同志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三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带领下,年轻同志深受鼓舞,老同志边调查、边指导,年轻同志跟着学、跟着干,在工作中不断熟悉并掌握工作程序,确保了调查任务平稳开展。

  野外调查是一项枯燥的、辛苦的工作,在当地气温最高接近40°的情况下,项目组克服种种困难,不分节假日地开展工作,足迹遍布昌化江流域下游每一个角落,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地质人的情怀与担当。功夫不负有心人,路线调查工作初战告捷。

  为人民,甜在心间

  年轻意味着力量和斗志,付出必有收获。饱含着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这些年轻的同志逐渐掌握了工作方法,完成了从“新手”到“能手”的转变。

  在野外调查的路上,经常会遇有“老乡”问道:“小伙子,你们这是干啥呀?”他们会说:“我们是中国地调局海口中心的技术人员,我们在做自然资源调查和生态修复工作,也就是将‘咱家’的环境变得更美。”“那太感谢你们了!”当地群众的肯定,让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肯定,也让他们的获得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项目组干劲十足,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实干实绩高质量完成项目野外调查任务。正是因为项目组每名成员的辛苦付出,工作才有了高质量完成的保障;正是因为每名成员的努力拼搏、甘于奉献,让“新时代地质文化”“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旗帜在昌化江流域上空高高飘扬。

  结硕果,再接再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出队以来,项目组始终按照“五问”要求,围绕年度目标任务,紧密对接需求,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经野外调查,集中研讨,项目组主要形成了以下认识和成果:一是摸清了区域内自然环境“家底”。了解了昌化江下游生态环境敏感性问题,主要包括海岸侵蚀、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在调查中发现昌江县海尾镇小角、昌化镇棋子湾等侵蚀较为严重,并提交了修复建议等调查成果。二是学习了新的技术。项目组利用多源、多尺度遥感协同观测技术,综合地面观测资料及实地调查数据,建立样本集,采取机器学习,自动分类算法,极大地提高了解译的效率。从解译的成果图分析来看,2017-2022年,工作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建筑用地明显增多,其中海水养殖占比较大。三是为区域内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数据。运用高密度电法测量,利用不同装置测试,得出沙土地区温纳装置抗干扰能力更强的论断。在昌化江以南、东方市部署6条剖面,从这些剖面可以看出,大致在地下6-12米范围存在一个低阻层,可推断为含水层,解译结果为项目水文井的布设和施工设计提供了数据参考。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下一步,项目组成员将再接再厉,继续开展海南省生态修复地质调查支撑工作,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拿出成果报告,为海南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地质技术支撑。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