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 西北内陆干旱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建立

2022.07.12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公布了“西北内陆干旱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总体规划”项目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

  该项目是“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规划与部署”项目的子课题,归属于“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负责实施,项目周期为2020-2022年。项目主要目标任务是根据工程编制全国自然资源动态区划成果,系统梳理西北内陆干旱区现有野外台站布局,总结分析区内胡杨林退化及水资源配置等典型自然资源科学问题,优化融合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和国家林草局等相关部门现有野外台站,实现数据资源集成和共享,全面提升自然资源地面观测能力,打造多方协作、数据汇聚、开放共享、服务管理的西北内陆干旱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平台,促进人才-数据-成果-管理融合优化集成。

  一是以自然资源动态区划为基础,层级部署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西北内陆干旱区规划部署1个一级站,14个二级站,146个三级站。一级站(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设立综合分析测试实验室、计算机模拟平台、数据分中心,统筹一级区划内的二级站,建设面向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平台,重点解决资源间耦合平衡、变化动因机制、趋势和速度等问题。在14个三级自然区划中空白添建或融合共建14个二级站。二级站控制掌握三级区划内的自然资源状况,采用升级改造和空白添建的方式,丰富数据来源,确保数据可以满足支撑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管理和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的需求。三级站为自然资源观测站点,主要控制四级自然资源区划,整合西北内陆干旱区的现有观测点。

  二是系统总结西北内陆干旱区存在的胡杨林退化及水资源配置等典型自然资源科学问题,在站点建设基础上规划“两环一带”3个区域观测研究网。沿塔里木盆地分布的一系列环状观测研究站,主要研究方向为胡杨林退化对区域生态格局的影响、干旱区水资源平衡;沿准噶尔盆地分布的一系列环状观测研究站,主要研究方向为荒漠植物资源适应干旱的机制研究、沙地生物多样性与典型荒漠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沿河西走廊分布的一系列带状观测研究站,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和土地资源系统涵养水源功能、潜在碳汇效应研究。

  三是探索“融合共享、稳定持续运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4项机制。通过行政管理加项目合作的方式联合区划内所有观测网,从队伍融合到补充装备再到共同研究逐步实现站网融合,讲好区内“地球系统科学故事”,创建自然资源协同管理的融合共建局面;建立西北内陆干旱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实现自然资源观测体系的稳定持续运维;通过政策倾斜支持、制度优先保障、合作交流开放等激励措施,激发科技创新的极大活力;通过聘请客座专家、逐步申请研究生培养资格等完善观测站的团队建设,实现人才培养长期稳定。 (赫银峰)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