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5 中国矿业报
◎ 詹庚申
一、旧址历史
(一)中国地质学会早期领导人
1922年2月3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中外创立人有26位。在第一届评议会(即理事会)上,当选中国地质学会首任会长(理事长)的是章鸿钊,副会长(副理事长)翁文灏、李四光,书记(秘书长)谢家荣,会计李学清,评议员丁文江、安特生、王宠佑、王烈等人。
(二)峨嵋路(北极阁)会所土地之由来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的会址设在兵马司胡同9号地质调查所图书馆内,无专用之固定房产为会址。
1934年7月25日,时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的谢家荣给国立中央研究院写信,请求拨地建筑会所:“……中国地质学会自成立至今……一向并无会所,一切会务皆借北平地质调查所图书馆办理,兹因本会有交换所得出版物日益增多,北京大学教授葛利普先生又将其私人图书赠送本会,亟应建筑会所以供储藏,兹已募有捐款二万有余,拟于最短期间在京动工建筑。……,兹按钧院所有北极阁西北隅有隙地三亩四分,可以为此项建筑之用,拟请钧院拨归本会永远为业……”。1934年7月27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复函中国地质学会:……“贵会函略开……当即呈请院长……批示:“准照拨……”。在中国地质学会会长谢家荣给国立中央研究院写信请求拨地建筑会所后两天,国立中央研究院就批复“准照拨”北极阁西北三亩四分地用作建设中国地质学会会所。
(三)南京峨嵋路21号会所建设过程
1935年,中国地质学会总部随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开始筹建新会所。中国地质学会首先从1933年结存的总捐款中提出9000余元作为新会所基建费,接着开展募捐,到1936年1月17日,共收到南京会所建筑捐款34笔,合计3.82万元,其中捐款最多的是中兴煤矿公司、开滦煤矿公司和李宗仁等三家各3000元。
1935年,南京市峨嵋路21号(现12号)中国地质学会会所建成,兴建会所建筑总支出3.79万元,为二层西式建筑,由基泰工程司设计,裕信公司建造,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一楼是会议室,二楼为图书阅览室和办公室等。
会所建成后,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谢家荣等人都在此工作过。1936~1937年和1946~1951年中国地质学会在此地办公,其间,1946~1947年,会所短暂借给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使用。
二、旧址现状
1950年8月,中国地质学会迁往北京,此房屋由南京市房产局代管,交由南京市文化局属下小红花艺术团使用。
2001年,经中国地质学会、江苏省地质学会和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共同努力,将南京峨嵋路中国地质学会12号旧址房屋全部收回。随后,江苏省地质学会受中国地质学会委托修缮并管理旧址房屋。2003年,经中国地质学会同意,将旧址房屋租赁给“南京冠华贸易有限公司”至今。
现在,南京峨嵋路12号旧址产权属中国地质学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代为管理。
峨嵋路12号中国地质学会会所旧址,除了房屋产权全部收回前,原用房单位将原来的二层楼上加盖了一层,楼房的东侧被外单位加建的三层建筑物所遮挡,楼房地下室被封堵,楼顶平顶改建成了坡顶之外,整个房屋内外部基本保护尚好。
三、旧址保护
(一)争取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中国近现代地质科学发展的重要见证之一,峨嵋路12号中国地质学会旧址迄今未被列入任何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建议尽快将旧址列入南京市级或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或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单,以利于对历史建筑更好保护。
(二)争取地方政府专项经费修缮
峨嵋路12号中国地质学会旧址历经85年沧桑,虽已多次修缮,但仍存在房屋结构老化、屋顶多处渗漏水,还有白蚁隐患,亟待维修。江苏省地质学会将配合中国地质学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经费支持予以维护修缮。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学会)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