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2 中国矿业报
◎ 李炳江
安口窑地处陇山深处,是甘肃省华亭县东部的一座千年古镇,山环水傍,属山中小盆地,曾名窑头镇、红山镇,为明朝“陇上窑”所在地。境内煤炭、陶土、坩泥、石英砂等矿产资源丰富,历史上历朝历代广开窑口, 烧制的日用陶瓷闻名西北,全国各地逃荒避乱的陶瓷艺人常常来此安家立口,“安口窑”一名由此得来。
我的老家天水市秦安县安伏镇,距离安口窑只百十里地,乡亲们生活用的电灯泡、煤炭、日用瓷缸罐碗盆碟等大都是安口窑的产品,老家人一提安口窑,语气充满艳羡和期待,仿佛安口窑是一个非常神奇地方。因我父亲在安口窑的杨家沟煤矿工作,小时候母亲常带我和弟弟去安口窑,那里有电厂、灯泡厂、陶瓷厂、安矿、杨矿等诸多厂矿企业,街道每天熙来攘往,繁华热闹,瓷市街道上到处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瓷器,琳琅满目,把黄土高原的小镇映照得像个大都市。
安口窑的瓷,从此也映照在一个少年的心里。
人生充满机缘巧合。
2009年我子承父业,到华煤集团马蹄沟煤矿参加工作,从此便近距离接触起安口窑的瓷器。
我一向喜欢传统文化,又自小就接触到了原安口陶瓷厂部分工艺美术瓷,感觉精美绝伦,慢慢地被安口窑陶瓷文化所吸引,闲暇之余在安口镇收集了一些安口陶瓷厂的日用瓷、工艺美术瓷。每当看到漫山遍野的残瓷碎片,便觉得安口窑陶瓷文化的深厚,无法理出清晰脉络和整齐顺序来。后来拜访了当地陶瓷名家潘会兴老师,他原是安口陶瓷厂制作模具的技术工人,陶瓷厂改制下岗后,便在自己家门口办过砂器作坊,对安口窑陶瓷了解深厚,鉴赏专业水平相当高。潘老师带我走遍了所有的安口窑,有完整的、破残的、仅有一点痕迹的窑址和窑渣、瓷片堆积区,给我传授了很多的有关安口窑瓷器的专业知识,使我系统地了解安口窑陶瓷的历史文化、制瓷原料、烧制工艺、体型特征、实用价值和安口窑的人文历史等,让我对安口窑瓷器文化的了解更为全面深入。
安口窑制瓷历史悠久,具体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有周秦之说,有秦汉之说,有2000年前之说,因无详实资料印证,不敢确定。详查相关安口窑陶瓷资料,宋应星主编的《天工开物·陶埏》中这样记载,天下陶土:“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徽郡婺源、祁门”,华亭赫然在列。
工作之余,我就会在窑头镇、胡家窑、杨家沟、堡子上捡一些瓷片,当作学习标本和样品,通过瓷片堆积层可以看出窑头镇大部分的院落房子都是建在窑渣碎瓷堆积层上的。有一次与同事一起去窑头镇,边走边看,时不时地捡起一个碗底足,一片片不同釉色、器型的瓷片,依旧有着丰富光亮的黑瓷窑变釉色,不同花型的青花色,规整的局部器型……看着这些漫山遍野残瓷碎片心中五味杂陈,回眸安口窑陶瓷厂的兴衰历史,震撼于当年的辉煌,又为其完成阶段性历史使命后的衰退破败深感遗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暗暗生出为安口窑收集、保留一部分实物资料的想法。慢慢地我开始在安口镇周边收集一些不同年代、器型、釉色的安口窑老窑瓷,比如油沆、圆口罐、四系罐、牛头罐、掸瓶、杂件等,一发不可收拾,迷恋不能自拔。
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收藏途中辛酸多,乐趣也多,故事更多。十年来,我个人收藏3000余件安口窑瓷器,其中有20世纪70年代以前手工作坊烧制的不同年代、不同釉色、不同器型的各类缸、大小盆、大小牛头罐、各式油沆、碗、碟等日用瓷,有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安口陶瓷厂日用瓷为主,有茶具、酒具、碗碟之类产品,有文房用品、供瓷等,有反弹琵琶、滴水观音、八仙人物、十二生肖储存罐等工艺美术瓷。
常听安口窑陶瓷老艺人讲述当年作坊烧制的全过程——陶土釉土原料从高山、高楼坡上人工开采、骡马拖运,原料加工、练泥、拉坯、成型、施釉、烧成。让我感受到了每一件老窑瓷器来之不易。
安口陶瓷厂的彩绘工艺美术瓷塑部分全国独一无二。比如,1987年被甘肃省评为工艺美术“百花奖”省优产品的“反弹琵琶”。据原安口陶瓷厂陶瓷研究所王小红老师介绍,当年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热演,在全国引起轰动,精美绝伦的琵琶女造型如一声春雷,吸引了安口陶瓷厂设计师韩颖生的注意,试验组决定设计“反弹琵琶”工艺美术瓷塑,当年一出窑,轰动一时。
安口陶瓷厂陶研所韩颖生、王小红、陈德艺等创作的美人鱼烟灰缸、四代反弹琵琶、滴水观音、十二生肖储存罐、贵妃出浴、八仙人物等瓷塑精品,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安口窑陶瓷的寄托和期望,他们共同怀有对安口窑陶瓷的情缘,希望把安口窑陶瓷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安口窑,让沉睡的千年瓷镇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安口镇政府推出的“陇窑新曙,陶瓷古镇”的乡村振兴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安口窑,当年安卧在一个少年心里的千年古镇、西北第一瓷镇,必将续写千年瓷都荣光,开辟一段新的璀璨历史。
( 作者单位:华亭煤业集团大柳煤矿)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