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叙述地质文学之梦

2022.07.22 中国矿业报   

  ——读黄世英《逐梦人生》有感

  ◎  梁守德

  黄世英是我的恩师。在过去许多年,我跟他一起去青海拍电影,在他的指引下到罗布泊、到四川地震灾区、到青藏高原采访为国家寻找宝藏的地质队员,或者应急救援的工作者,也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电影首映式,跟着他在文学道路上走了很远。最近拜读了他的新书《逐梦人生》,让我了解了他整个人生和内心世界,对他的崇敬之情又增一层。

  《逐梦人生》这本书内容很杂,从形式上,既有纪实散文、文学评论、人物印象,又有回忆录;从内容上,既有黄世英半个世纪从事地质文学工作的深情回忆,又有中国地质文学史,以及全国各地领导、学者、作家发表的关于他的文章,还有答记者问……这些内容看似零散,但却“形散神不散”,有着一条清晰的脉络贯穿其中——那就是一个人、一个集体的地质文学之梦。

  首先,《逐梦人生》一部个人追梦史。黄世英从小喜欢做梦,特别是“白日梦”,从“地质队员梦”“地质科学家梦”,到“戏剧梦”“电影梦”,这些梦陪伴他一生。带着这些梦,他一路狂奔,马不停蹄地跑遍天南地北、山川大地,从长白山老林子开始,走进青藏高原、“死亡之海”罗布泊,登上南海深处的钻井平台,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漠,抒写地质工作的豪迈与辉煌,为普通地质工作者立传,讴歌“三光荣”精神,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地质事业的歌者”。黄世英说:“梦想是我生命的支柱,它改变了我人生旅程与命运。只要勇于追逐梦想,就会梦想成真!” 60年间,他创作了7部舞台剧本,出版了13本专著,创作了38部影视文学剧本。

  西藏羊八井建成世界上第一座高原地热发电站,他创作出电影《世界屋脊的太阳》;原地矿部在塔里木盆地找到大型油气田,他创作出电影《胡杨》;国家开始进行矿业秩序整顿,他创作出17集电视连续剧《呼啸的山野》;地质部门派出队伍解决干旱城市饮水难题,他又创作出电影《中国人》。这些作品让他名声大振,获奖无数,从市级职工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到夏衍电影文学奖、百花奖、金鸡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很荣幸,我创作的中篇小说《蝴蝶湖之夏》也被改编成电影《十八亿红线》,并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逐梦人生》清晰记录了黄世英一路追梦,大获成功的全过程,读来令人振奋。

  其次,《逐梦人生》是一部中国地质文学“史记”。 从新中国地质事业开创那天起,地质文学便应运而生。《逐梦人生》记录了黄世英亲历的几任部长对地质文学事业发展壮大做出的努力。原地质部刚成立不久,为了改变地质战线“一本书、一台戏、一首歌”的地质文化匮乏局面,首任部长何长工亲自组建“地质文工团”,到各省市地质单位巡回演出;第二任地质部部长孙大光重视地质文学创作的发展,把地质文学作为“地质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推动,并在部里设立了文学创作室,创办了地质文学刊物《山野文学》,在其77岁高龄时还出席了“中华宝石文学奖”的颁奖大会,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朱训担任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后,依然重视地质文化工作,每年有固定拨款,作为地质文化活动经费,并亲自出席“地质文学创作研讨会”,支持成立地质作家协会,批准创办了“鲁迅文学院地质作家班”,倡导设立“中华宝石文学奖”等。还有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任期间,也对黄世英的电影创造事业表示关心,并对他的文学成绩表达了感谢和敬意。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奚青、文乐然等5位作家的创作成绩。

  再就是,《逐梦人生》是一部励志文献。这本书记录了黄世英的勤奋、执着、勇敢追梦的故事,他在书中告诉初学写作者,写作成功的体会,包括要选准主攻方向、要坚持到生活里“淘金”、要找到自己展示梦想的平台等。让读者感到可贵的是,他在书中除了分享一些基本的人生经验外,还尽情书写了他的感恩之情。

  黄世英先生坚持60年地质文学创作,不倦拼搏的人生历程与取得的辉煌成就,对我们都具有启示意义,特别是告诫年轻一代:每一个梦想都开花,人生只要有梦,就会有希望与未来。勇于逐梦,一切皆有可能,梦想就会成真。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