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质情怀 | 我与地质结缘

2022.08.10 中国矿业报   

  ◎  白嘉启

  结缘地质

  在我八九岁时,有一次和小伙伴在外边玩耍,见到一队年轻人,穿着蓝色制服,头戴太阳帽,肩挎帆布包,每人手拿着一把铁榔头,朝着北山走去。我们也想跟着玩玩去!我们跟着来到一座黑山头下边。一位老师模样的人在讲着什么,又看到他们拿着一个小铁盒在石头上量着,用铁锤不时地敲打石头,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我心想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勘探队”吧。

  1968年,我上山下乡到内蒙古插队落户,期间到白云鄂博矿山采矿劳动,非常羡慕那里勘探队员的工作、生活。1973年经过考试与推荐相结合,我以合格成绩被南京大学录取。没想到偏偏学了地质专业,难道这就是命运吗?

  时代机遇

  1977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李四光亲手创建的地质力学研究所。恰在此时,赶上了“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调查研究的开展。

  因心电图异常,初次体检未能通过。凭着不服输的劲头,我积极主动争取,又做了数次检查,获得医生勉强同意。我终于在1978年进入“西藏羊八井地热”课题组,争取到了进藏机会。

  1978年5月中旬,我和课题组康文华、李德禄、哈承佑三位老师,乘火车、乘飞机辗转来到西藏。

  在拉萨休整几天后,我们驱车来到拉萨市西北90千米处的羊八井。这是一个狭长的山间盆地,其南、北两侧均为海拔5000~6000米的高山,常年积雪。盆地海拔4300米左右,西南部是美丽的草原牧场。

  盆地里热田中分布着多种多样水热活动,沸泉、热泉、温泉、喷泉孔、热地面、水热爆炸穴、热水沼泽,从地下汩汩冒出的热水奔流不息、热气日夜蒸腾,东南侧还有一个热水湖,湖水碧波荡漾,热气腾腾。14平方千米的热田,分布着几十口钻孔,钻井放喷时,巨大的高温气水柱猛烈地冲天而起,随风飘去。

  工地上,林立的钻塔矗立在热田四处,长长的热水管道通向各个井场,试验电站笼罩着团团热气,巨大的高压线铁塔将电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拉萨。藏布曲河边,一排排的简易板房和帐篷是热田建设者的生活基地。

  李四光教授的亲传弟子康文华老师依据地质力学理论,提出西藏南部地热异常带总体受青藏滇缅歹字型构造带、区域东西向构造带和班戈-康马南北向构造带复合控制,羊八井盆地是处于札-纳-念青弧形构造带“ S”型槽地内的“断陷盆地”;羊八井热田受北东向多字压扭性构造控制,而北东东向帚状构造和北西向扭性断裂控制了热流体的通道。

  调查研究工作就在康文华老师指导下展开。我们乘着所里派来的崭新的212北京吉普,从羊八井来到西藏东部,怒江上游的丁青、索县地区。从这里开始一路向西,经比如、那曲、当雄、谷露,过羊八井、噶日桥,走麻江、大竹卡渡口直至日喀则,用“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方式,开展高原区域构造地质的路线调查。观察地层岩性,查证褶皱构造带、不整合面、断层带规模,测量地层、构造结构面的产状,分析其力学性质、运动方式和构造体系关系,同时测量沿途温泉的温度、估算其流量。

  7月间,我们穿着羽绒服,翻过海拔5300米的那根拉山口,穿越念青唐古拉山脉,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藏北神湖——纳木错湖边,放眼瞭望皑皑雪山映照下的宽阔湖面,波浪滚滚,碧水连天!

  接着,经当雄、羊八井、麻江,走大竹卡渡过雅鲁藏布江,驱车数百千米来到日喀则。

  在这次耗时一个半月,往返1700千米的野外调查期间,我们遭遇了两次险情。一次是钉子扎破轮胎,吉普车剧烈颠簸,向山边冲去,撞上一块石头才停住。另一次是通过山边冲积扇,加速冲到了坡顶,突然跌入一条深沟,所幸人员未受伤。 

  在羊八井盆地,我们曾数次越过藏布曲河上只用五根直径如黄豆粒粗的钢丝搭建的摇摇晃晃的吊桥,去测量花岗岩体和断裂带的产状。还曾徒步跋涉数千米,爬到军马场附近,观测那个长数十米、高十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山前大断层:铁青色的断面锃光瓦亮,附着一层厚厚的、坚硬的、摩擦产生的烧结层,断面上显现着好几组擦痕,反映了断层两盘岩层曾经发生过数次大规模逆冲或滑落运动。

  在那热气腾腾的河心滩、92度泉热水湖畔,我们反复行走于弯弯曲曲的河流之间,测量热水的温度和流量,计算热田深部热储的温度和储量。散发着浓烈硫磺味的硫磺矿,地下土层凝结着密集的晶莹的硫磺晶体,表明其深部可能存在未冷凝的岩浆热液通道,而深部的岩浆囊正是热田深部的热源。

  经过5年的羊八井地热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我们提交了研究报告,为热田开发指出了持续稳定的地热资源,为其持续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为西藏自治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羊八井地热电站自1977年9月建成试验发电以来,至1991年总装机容量达24.18兆瓦,占拉萨电网总装机容量的41.5%~60%,每年发电在1亿千瓦时左右。

  继续征战

  1982年,我又随康文华、李德禄老师参加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学院负责的“中法青藏地质研究合作项目”,承担其中的“西藏南部湖泊热流测量”子项目。中法双方科技人员在西藏海拔4300米的羊卓雍措和4500米的普莫雍措湖面,战胜巨大风浪和严寒,奋战半个多月进行湖泊热流测量,为后期国际、国内科学家研究青藏高原提供了重要数据。其研究成果发表在1984年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英国《nature》杂志,以及国内科学期刊《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上。

  1983-1984年,我们课题组又承担了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朗久热田地热电站建设项目”,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峡谷,完成了地热地质调查、资源预测及勘探井位选定工作,成功打出92摄氏度高温、流量达到1800立方米/天的热水,向西藏自治区和阿里专区提交了调查研究报告,为后期地热电站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还开展了日喀则、错勤、改则、革吉、狮泉河、噶尔、门式、普兰沿线,包括西藏独有的塔格架间歇喷泉、那不如、门式温泉等地热景观点的考察,提交了考察报告。

  本次艰苦的、意义非凡的高原野外地质工作经历,是时代赐予我的厚礼,是我在地质专业走上正轨的入门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