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4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公布了“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试点”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该项目归属于“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承担,项目周期为2020-2022年。项目主要目标任务是以黑河流域现有的生态水文过程综合观测网为基础,开展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逐步构建可以满足“六统一”要求的黑河流域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程建设、流域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以及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一是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规划建设2个二级站,17个三级站,分流域、分级别布设二级站2个,三级站11个观测台站。其中,融合共建11个,在流域观测空白区补充新建了2个自然资源要素观测点,观测网基本覆盖了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自然资源全要素,探索了融合共建机制。
二是人工样地建设。截至2021年底,已在流域建设的固定样地上采集土壤样品200点组,水资源130点组,植被资源30点组;初步获取了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和不同下垫面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植被初级生产力、覆盖度等信息。
三是黑河流域地表水历史变化特征研究及演化趋势预测。观测资料表明,1960年来黑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稳中有升,近20年来黑河中下游地下水位由持续下降变为有增有减,但总体上仍呈负均衡状态。
四是黑河流域下游尾闾区湿地与湖泊动态变化。通过对额济纳旗地区40年来的气温和降水量研究,得到近40年来额济纳旗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自2002年开始,进入东居延海的径流量及居延海库容逐渐增加,证明流域分水方案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进入额济纳绿洲的径流量,同时促进了该地区地下水位的抬升和尾闾湖的恢复。通过对1990、2000、2010和2019年40年间额济纳旗地区的NDVI值的对比研究,得到分水前(1990—2000年)额济纳旗绿洲NDVI呈现逐渐下降趋势。2001年开始,随着流域分水方案的推进,居延海的面积和NDVI逐渐增加,说明实施分水方案显著提升了额济纳绿洲的植被覆盖度,对居延海及周边自然资源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初步扭转了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自然资源持续恶化的局面。 (韩昊)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