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地学诗的渊源、现状与发展

2022.08.15 中国矿业报   

  ◎ 胡红拴

  笔者在《北方文学》《诗词》《中国矿业报》等报刊所发的“中国生态地学诗派作品小辑”前言里,谈到生态地学诗歌概念,即生态地学诗歌是承古代山水诗、田园诗之余绪,包含山水诗、田园诗、自然生态诗、地学科学诗及其他自然资源题材的诗歌。中国生态地学诗派是当代一批受中国山水诗、田园诗等传统诗歌以及欧美自然主义写作传统影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地貌和物种的生态与自然资源题材为诗写对象,以新的生态文学观从事当代新诗创作的诗人群体。

  说起来,生态地学诗的存在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中的第二首诗《国风·周南·葛覃》,事实上就是一首典型的生态地学诗。“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尽管对于此诗主旨,千百年来争论不断,笔者认为该诗除了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采葛制衣时看见黄雀聚鸣,从而引起了她希望和父母团聚的迫切、愉悦心情外,也是一首前人书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佳诗作。诗中充满了和谐快乐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全诗三章十八句,前八句写自然,后八句写人文,通篇“花香鸟语”,满眼绿意;通篇佳色美人,蜜意四溢。一首短诗,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美之态恣意展现,唯美的现场感和诗意的张力,更是让人过目不忘。

  再如《诗经·国风·周南·芣苢》一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短短几行文字,将蓊郁繁茂的自然景观和劳动场景精彩描述,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淋漓尽致地恣意展现。如此,可以说《诗经》中的“生态地学诗”比比皆是。

  而纵观中国文学史,生态地学概念的诗作,可谓“层出不穷”。特别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所创立的田园诗派,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取材于田园生活,来源于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直接表明了作者热爱躬耕生活、热爱自然的真挚之情。平淡自然、朴实但又毫不缺乏色彩的诗写语言,给人以清新淳美诗情画意的唯美美学感受。

  自晋以降,以谢灵运、王维等为代表所创立的山水诗派的兴起,更是让古代的诗坛硬生生长出具有当代“生态地学诗”面貌的一片片葱绿来。如谢灵运的《七里濑》 ,再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片祥和之境,一片闲静之境,二十个字的短诗,将诗人内心的恬静淡泊、闲静之境,将人与自然的融合可以说描绘到了深入骨髓、耐人寻味的程度,令人回味无穷。由此可见,古代田园诗、山水诗之美、之位,早已到了“登峰造极”之境,也成了传统诗歌中的经典。

  翻开历史的长卷,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文学、诗歌更不例外。清初大画家石涛曾在一段画跋中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此句,已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奉为圭臬的一种艺术观,以及倡导艺术创新的至理名言。诗画同理同源,石涛的绘画观念同样也适用于当下的文学批评与当下的诗歌理论。

  毋庸置疑,站在文化的审美角度和层面看农耕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的诗歌语境与内核,诗歌的理论和创作也应该思辨与思变,诗歌应该站在文学进一步创新的潮头。时代变了,而且是整个生产方式、生活状态、审美语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务必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的思想和创造精神,而不是以农耕时代的思维、审美等来面对现代文明和工业、科技、信息时代下的相关题材创作。发展、创新中的中国、正在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需要具有时代特征的诗歌。而进入工业化时代的中国也需要绿水青山,更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于是,生态地学诗歌也就应运而生。

  中国生态诗歌的倡导者华海先生,是清远生态诗歌现象的推动者。华海先生生态诗歌的旨归是从日常中发现诗意,把生态写成诗,又让诗歌回归生活。2022年7月,中国诗歌学会作出《关于命名广东省清远市“中国生态诗歌之城”的决定》。清远生态诗歌,不仅是清远鲜明的文化符号,而且已成为我国地方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清远现象。

  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叶迈出大学校门后,一直倡导地学诗歌,这与笔者一直在自然资源行业的工作经历及个人的学习与研究背景有关。虽几经机构改革,但并没有改变我们部属作协特别是自然诗歌界立足大地,面向“山、水、林、田、湖、草、沙”,面向基层,面向山岩自然、讲好自然资源故事的初心。21世纪初,笔者主编的丛书《走近蓝色的海洋》(包括诗集《海的畅想》和散文集《走,玩海去》)等获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宝石文学奖”“第四届宝石文学奖”;笔者的诗集《山道》和笔者主编的关于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诗选集《大爱心语》,分别获得诗歌奖第一名和特别奖。接着,笔者策划了由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中国矿业报社、中国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地质局等单位主办的“地学诗歌大赛”系列活动,同时出版了四部大型的优秀作品集。也是从那时起,笔者主编的《中国地学诗歌双年选》开始编辑出版。十几年的坚持,大家齐心协力,让地学诗歌深深地扎入了当代诗歌的沃土。

  2022年2月8日,是农历壬寅(虎年)年的正月初八,开年上班,时值春月,万象更新,结合自然资源、生态文明诗界等与地学紧密相连之内涵渊源,由志同道合的30余位诗人作为发起人,成立“中国生态地学诗派”诗群,并以“中国生态地学诗派作品小辑”的形式,先后在《北方文学》《生态文化》《中国矿业报》《诗词》《伊甸园》诗刊、《营口日报》《吐鲁番日报》《西南商报》《荆州晚报》等文学报刊推出了全国众多诗人的生态地学诗歌作品,一大批诗坛大家、名家和有志于生态地学诗歌创作和研究的诗人、学者加盟“中国生态地学诗派”的诗群队伍,而《人民文学》《诗刊》《文艺报》等国刊对自然文学、生态地学诗歌的关注,必将让诗歌深深地扎入当代诗歌的沃土,让生态地学诗歌之花更加惊艳。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