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质情怀 | 711矿,我的第二故乡

2022.08.17 中国矿业报   

  ◎  李成源

  我的故乡在浙江温州水头区风卧乡的小山村。1961年4月,我在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前夕,当时的二机部到学校挑选18人,我被分配到二机部衡阳矿务局湖南二矿(1964年更名为711矿)竖井队。从此,我与711矿结下了不解之缘。711矿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是我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我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竖井队领导安排我到1号主井劳动。竖井是矿山咽喉。我意识到这是组织上对我的期盼。上班三班倒,面对面交接班,每到下井,井盖门一关,在井下足足干8个小时。每班在炭质页岩打井,进尺一米左右,下班后满身都是黑色的。当时1号主井在进行工作面预注浆工程。这个井位是苏联专家定的。可悲的是,两个水文地质检查孔的资料渗透系数差10倍,结果把井位定在两组断层的交会处。井筒81米,打出了近43度地热水,涌水量达350立方米/时,井筒被迫停止。我一天下几次井,仔细收集注浆孔的水文地质资料,因地制宜,不断改进注浆方法。经过全队一年努力,我们成功完成了注浆堵水工程。我提交了1号主井130-80米段预注浆水文地质报告,并被采纳。1964年,1号主井顺利下掘到30米中段。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最使我难忘的是,有一天,我和地质技术员肖元钫乘吊桶到130米中段西平巷做地质编录。平巷漆黑一片,我们戴着矿灯,用皮尺丈量时,开始准备编录。安全员王国瑞急急忙忙跑了进来,说口上放炮了,人都撤完了。我们到了工作面一看,炮眼都装好了炸药,并已连好线,就待合闸放炮。如果不是安全员对工作极端负责,再到工作面检查一次,我和肖元钫的命就没了。真是命悬一线,是他救了我们一命。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711矿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核燃料,功不可没,被誉为第一功勋铀矿。

  1978年我被任命为第一批水文地质工程师,在钻探队从事补充水文地质勘探,并支援二炮某工程。这是一个导弹发射井的联络道,工作区塌方不能前进。我提出用注浆孔中加钢筋的办法解决了难题。

  不久,京广铁路衡广复线六千米长的南岭隧道施工遇岩溶突泥。我和助手周永安经过几天阅读地质资料,提出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解决了施工难题。该成果被评为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撰写的科技论文登在水文地质工程杂志上,俄罗斯翻译成俄文转载。

  1984年,711矿发生“6·16”淹井事故,全矿职工家属陷入悲哀和绝望之中。当时,我被任命为矿党委副书记兼矿井恢复领导小组副组长,兼任堵水注浆工程组长。在1号主井口注浆时,我和工人一起,扛水泥包,制水泥浆,一心想着把矿井恢复,再创711矿辉煌。注浆堵水工程的成败关键是“钻孔命中率,在这方面钻探工程师代正成功不可没,全部钻孔命中80米中段突水点的巷道。经过全矿上下一年时间的艰苦努力,终于堵水成功。

  20世纪90年代,711矿对外开放。我担任副矿长,先后接待了20多个国家考察。711矿高温的井下热水,是一种赋含二氧化硅和微量锶的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外国同行对此很感兴趣。如今711矿井下热水已造福矿区,家家用上了天然温泉水。

  回首往事,故乡梦萦,矿山情深。我深切缅怀已故的同事。他们为711矿的发展和振兴默默无言地奉献。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