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书写援外故事的“排头兵”

2022.08.23 中国矿业报   

  ——记江西中煤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希博

  ◎  本报记者 邹元坑 薛磊 通讯员 黄雨晨

  张希博,男,中共党员,1987年9月出生,现任江西省地质局江西中煤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每每提及援外项目,他的眼中都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从第一次参与援外项目时的初露锋芒,到今日屡次为中煤国际援外事业添光加彩,他用实干书写了一个个精彩的援外故事。

  张希博(左三)和同事在加纳援外打井项目现场

  从“跨界新人”到“内行专家”

  2010年,刚刚毕业的张希博从国贸专业跨界到工程领域,这对毫无工程知识基础的他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弄不懂就自己学,自己研究,知识都是互通的,总会弄明白。”这是张希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初到北京的他,不仅面临着工作环境的改变,还面对着陌生的同事和未知的行业。而他勇于自我施压,不断给自己添担子,加压力,除了商务、投标等业务知识的学习,他还积极与兄弟单位沟通交流,学习援外项目投标技巧。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4年的学习沉淀,这个年轻人从对援外工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内行人”。同时,他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经过他这些年不遗余力地传帮带,中煤国际公司拥有了一支“业务技能精湛、思想作风过硬”的援外团队。

  既是党员也是救火队长

  作为有13年党龄的青年干部,援外工作中每当遇到问题时,张希博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遇到问题,共产党员第一个站出来。

  援加纳1000口水井项目,面对加纳6个省,涉及村庄600余个,覆盖范围广,牵涉问题多。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每当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他总是充当“救火队长”的角色,冲在问题现场第一线。短短1个月的时间里,他跑遍了3个省域,探访了200余个井位,累计行程达3000多公里。工作期间,他感染疟疾、伤寒,也只是简单地打两天点滴,身体稍微好转,便立即前往一线继续工作。

  援蒙古口岸项目是集团中标的第一个属地化项目,流程与以往的模式完全不同,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中标后还要面临极大的资金困难。张希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每天往返于办事处和蒙古财政部大楼,和有关人员开展了五六轮的商务谈判,成功签订了一份令双方满意的合同。然而开工后不久,项目又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回国陆运和空运口岸全部关闭,临近春节,使馆特批的回国指标有限,他组织援外事业部与联合项目部商议,最终决定所有党员干部留下,陪同留守员工过年,把回国指标全部让给有实际困难的员工。

  既当“领头羊”又是“排头兵”

  张希博任援外项目党支部书记期间,正值援马达加斯加公路项目的施工关键期,该项目所在的马哈扎扎镇,多为养鸡农户,农户每周都会向首都集市运送鸡蛋。运送鸡蛋的这条路被当地人称之为“鸡蛋路”。但是,这条路的路面坑坑洼洼,鸡蛋在运输的过程中损坏较大。

  从项目的签订到项目的管理,期间又遭遇了疫情,不仅增大了施工的难度,也加大了项目人员的管控风险。张希博带领的援外事业部团队不畏艰难,毅然前行,很多项目人员在马达加斯加一待就是三四年。在他的引领下,援外事业部和项目团队勠力同心、多方协调,积极配合项目当地管理,纾解当地人员情绪,将各种困难逐步解决,项目终于在今年顺利移交,“鸡蛋路”变成“幸福路”。

  从2010年至2021年,援外工作的11年间,张希博和他的团队先后中标实施了10个国家的11个援外项目,累计合同额13亿元人民币。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张希博常说:“我将以前辈们为榜样,以优秀党员为航标,不断自我淬炼、自我提升,继续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践行‘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党员诺言。”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