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质情怀 | 大红山轶事

2022.08.26 中国矿业报   

  ◎  胡国庆

  那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故事。当时,全国的“双基”教育(基本路线、基本国情)如火如荼。江西省地矿局九〇九队也不例外。其时,我任九〇九队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正是七月流火的季节。 这天,我和宣传部干事前往江西省会昌大红山矿区,为在那里工作的两个机台的50多名工人进行理论辅导。就是这么一趟不足30个小时的大红山之行,却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上山 风雨静心庵

  大红山位于会昌县中村乡,是周围最高的一座群山,山高林密,地形险要,人迹罕至。但山中矿产丰富,尤其是铜矿,九〇九队已是三上三下在红山进行钻探作业。

  上午,大队的吉普车将我们送到了大红山脚下。站在山底,抬头仰望,只见大红山主峰犹如披着婚纱的新娘,婀娜多姿,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前来接站的是机长老丁,他一边抢着帮我们背行李,一边带我们上山。沿着盘山的羊肠小道,我们开始了艰难跋涉。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老天爷似乎有意捉弄我们——刚爬到半山腰,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紧接着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这下,我们可急了,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深山旷野,往哪儿躲?正在这时,老丁开口说道:“前面不远有座庵,我们拐进去先避避雨再走吧!”说完,他便领着我们向远处的一幢小屋子奔去。

  走进庵里,我们几个人的衣服已全湿透了,山风一吹,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就在这时,一位年纪六十开外的老尼姑迎了出来,一见我们,便热情地用当地土语打招呼,叫我们赶紧换衣服,特别是一见女同志小张,嘴里直念“阿弥陀佛,这要着凉”,连拉带拽地把她拉进了旁边的一个房间。

  因时间短,我们没带换洗外衣,老尼姑见状拿来几身新的僧袍让我们披上。等我们换好衣服再出来时,大家不禁相视大笑,一个个成了带发修行的和尚、尼姑。厅堂的八仙桌上,已盛好了三碗热气腾腾的姜汤。“快趁热喝,这东西祛寒。”老尼姑一边热情地催我们喝姜汤,一边又拢起炭火,让我们烘干衣服。

  盛夏的过山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不久,雨停天晴,我们的衣服也干了。因还要赶路,我们便向好心的老尼姑告别。我们满怀感激地道谢,老尼姑却说:“千万不要说谢字。我知道你们是山上打钻的。你们如果找到了矿,这里的人可就大发了!要感谢的是你们!你们是在为我们做善事啊!”离开庵时,我这才发现,这庵名叫“静心庵”。

  山上 歌舞欢乐夜

  当我们气喘吁吁好不容易登上山顶时,已近午饭时刻。看见来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同事,大家的眼睛仿佛都亮了许多。我留神发现,原来好几个打赤膊、穿短裤的小伙子,转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等再见到他们时,一个个都穿戴得整整齐齐。医生出身的小张,也显得落落大方。虽然这些机台上的工人,她绝大多数都不认识,但她一个个问好,像是多年未曾谋面的朋友。

  午饭后,稍事休息,我们便开始上课辅导。山上没有场所,因陋就简,食堂变成了课堂。工人们整整齐齐地围坐在饭厅里,我们则站在没有黑板的卖饭窗口前,逐章逐句地进行讲解。尽管学习条件简陋,但我发现,工人们在听讲时,神情都很专注,一个个都听得那么认真,至今回想起来还使人难以忘怀。

  因机台是四班三运转作业,无论什么时候,总会有一个班的工人在作业。今天上八点班的工人,只有等到明天上午才有时间听辅导。

  因工作需要,今晚我们只能在山上安营扎寨了。趁着天还没有黑,机长老丁应我们的要求,特意带我和小张去机台转了一圈。回到驻地,天已黑。驻地条件的确很艰苦,房屋是用木板搭建的,屋顶盖的是羊毛毡,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床板则是用竹片编成的。山上没有招待所,更没有浴室。

  那天晚上,我的睡觉问题倒还好解决,为难的是小张,红山上钻以来,她是第一位入住工地的女性。为了解决她睡觉的问题,老丁可算是煞费苦心。他特意叫人在圩上买了顶蚊帐,还将自己的一床新棉被贡献出来,在材料仓库单独为小张搭了张床。这恐怕在山上是独一无二的待遇吧。

  夜晚,山下依然酷热难熬,山上却别有一番洞天。生性活泼好动的小张,也许是经历了上午暴雨的洗礼,也许是被工人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也许是为了给工地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她别出心裁地提出要举办一场“山谷的风”文娱晚会。晚会会场就设在两幢职工住房的空地上。年轻活泼的小张,此时此刻,充分展示出一个宣传干部特有的艺术才华,在柔和的月光下,在一无舞台,二无伴奏的草坪上,她自编自演,即兴表演了快板、小故事、独唱等节目。这些水平说不上很高的节目,给夜幕笼罩的山谷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响彻夜空的欢声笑语和雷鸣般的掌声。有位工人小伙子为了表达谢意,特地采来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献给了小张……是夜,山谷的风徐徐吹来,使人感到十分凉爽宜人。群山深处,时而传来隐约的钻机轰鸣声。不远处,蝈蝈的鸣叫声与潺潺溪水声交织在一起,我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

  下山 演绎真情时速

  第二天上午,我们圆满地完成了大红山矿区的“双基”教育辅导任务,下午就要返回大队了。

  中午,食堂师傅为了给我们饯行,特意买来鱼肉,做了一桌丰盛的菜肴。

  然而,正当我们吃得正酣时,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喊:“哎呀,有人昏倒了。”大伙直往外冲,定睛一看,离食堂不远处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正在哭喊。她的身边躺着一个年龄与她相仿的小男孩。只见小男孩双目紧闭,嘴唇紫黑,脸色苍白,一只小背篓倾翻在地上,周围散落着一些香菇。小张二话没说,忽地冲了上去,一把抱住小男孩,一边掐人中,一边急忙问道:“有没有‘十滴水’?快拿来。”好在山上配有急救药箱,经过一番紧张抢救后,小男孩终于有了反应。小张轻轻地舒了口气,但仍不放心。她说:“看样子是中暑了,具体怎么治疗,咱们还是赶紧将他送医院。”

  经询问,这两个小孩住在山下,想上山捡些香菇换钱,却没想到出了这种事。怎么办?等小孩家来人肯定不行,更不能见死不救。唯一的办法,只有先将小男孩送到山下的医院去。同时,让小女孩回家报信。于是,老丁派了两名工人轮流背着小男孩下山,我们则在一边小心呵护。

  下山并不比上山容易。为了抢时间,我们也顾不上有路没路,跌跌撞撞,尽抄近道、小道走。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竟只用了四十来分钟。当我们跑进乡卫生院把小男孩安顿好后,一个个都累得瘫了下来。

  不久,小男孩的父母赶来了。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已安然无恙时,感动地握着我们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救命恩人,谢谢救命恩人!”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