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9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地热与干热岩研究团队近日在干热岩热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我国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形成干热岩资源的主要控热构造及聚热作用,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地学顶级学术期刊《Gondwana Research》(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6.151)。
干热岩资源是最具潜力的战略接替能源,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陆区普遍缺乏与近代火山活动相关的干热岩资源。该研究团队创新地将我国干热岩资源圈定为强烈构造活动带、高放射性岩体分布区、沉积盆地以及近代火山活动区等4个类型的潜力靶区。
研究表明,不同地区地壳热结构的差异控制了其深部热状况及干热岩的热源机制。以共和盆地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强烈构造活动带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加热型地壳热结构,其增厚地壳中的“低速层”为区内干热岩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最重要的壳内热源;东南沿海受高放射性岩体及良好沉积盖层保温作用的双重影响,局部可表现为“热壳冷幔”型热结构,反映了高放射性岩体生热对区内浅部地壳温度场的控制作用;华北盆地则表现为典型的“冷壳热幔”型地壳热结构,其干热岩资源的勘查,需要综合考虑沉积盆地内基岩面的起伏形态以及附近是否有沟通深部幔源热源的深大断裂。该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础地热地质理论,为我国未来地热、干热岩资源靶区选址及勘查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姬连祥)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