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是如何齐放的?

2022.09.08 中国矿业报   

  ——山东省地矿局六队系列报道之人才篇

  ◎  本报记者 张继勇

  ◆核心阅读◆

  山东省地矿局六队大力实施人才强队战略,科学谋划实施头雁工程、菁英工程、雏鹰工程、引凤工程、工匠工程、暖心工程等“六大人才工程”,统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三支队伍建设,致力打造一流人才培养基地。

  在“一城山色三面海”的威海,记者见到了风尘仆仆的山东省地矿局六队党委书记、大队长丁正江。“丁书记,您作为业内找矿专家,最近在忙什么?”虽然记者的问题很简单,但丁书记并没有简单应对,思考片刻,他向记者一一道出了最近的工作。“胶东辽上式新类型金矿床成矿作用、胶东西部地区深部地壳结构与成矿机理研究……”言语抑扬顿挫,眉宇间透着干练沉稳。

  虽然听上去感觉懵懵懂懂,但记者能感受到,这个个均是山东乃至全国的“大项目”。

  敢于说“不” 勇于创业

  说起丁正江,尽管他刚调任六队不久,但队里人对他评价还挺高。队里人聊起他,不仅仅是下级对上级的尊敬,更佩服他主动放弃局机关的优越环境,主动放弃局总工程师岗位,为了科研梦想来到野外一线,还有干事踏实、干练的作风。

  来六队没多久,一件棘手事就摆在了丁正江面前,两个几亿元的工程类项目,对于六队来说可谓是一块“肥肉”,他看到后并没有表现出急功近利,而是用科学辩证的眼光分析项目的风险和可行性。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研判,他发现了这两个项目存在的风险,“垫资多、没有保障”。第二天一早他就召开会议集体研究,会上,他带领大家认真分析利弊,最后毅然决然地“pass”掉了这两个“亿级”的大项目。

  作为当家人不仅要把好关,更要有开拓创新精神。丁正江在管理上创新融入地方工作方式,牵头与地方政府、部门联合共建,积极协调承担了两个省部合作财政类海洋资源类项目及多个地方优质生态环境类项目,迅速打开了工作新局面。

  近几年,六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趁着国家对找矿工作的大力支持,不断开拓创新,斩获一个个大项目。西涝口31吨,探获威海市第一大金矿;水旺庄186吨,获评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在此次采访中,六队党委副书记战洪雷向记者介绍:“寺庄金矿探获金资源量51.83吨,现在来看不算太大,因为后来探获的一个比一个大,习以为常了。”战书记说。

  透过材料我们发现英雄地质队着实没有闲着。自寺庄、焦家深部以后,他们又探获了朱郭李家126吨、纱岭389吨、前陈—上杨家60吨,截至目前共探明金资源量2810余吨,约占全国已探明金资源量的1/5,其他金属、非金属矿勘探同样成果丰硕。

  为全国地质找矿工作“打样”

  地质找矿,关键是人才,六队拥有一大批科技人才。六十多年来,六队人依靠科技、勇于创新,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找矿科技奖67项,荣获省部级以上荣誉48项,涌现出了干风林、李宏骥、李士先、宋明春、董泽训等为代表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等省部级先模人物80余人次。

  六队不断加强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深部金矿找矿创新团队科学创新技术手段和装备的应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地勘业也成倍地提高了找矿效率。四十多年前,他们提出的“焦家式”金矿成矿模式和找矿理论,塑造了全国黄金找矿新格局,在国际黄金勘查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六队进行勘查机制创新的地质认识基础,也预示着胶东深部找矿具有巨大的前景和潜力。

  不仅如此,六队还创立了新的成矿地质理论,创新提出了胶东金矿热隆—伸展成矿理论,创建了新类型辽上式黄铁矿碳酸盐脉型金矿床式;发明深部阶梯式找矿方法、复杂地质条件的隐伏铁矿和煤矿等找矿方法,推动了我国深部矿产勘查技术进步,带动深部找矿技术走在国际前沿。尤其是组织和指导胶东深部金矿找矿取得具有世界级影响的重大成果,发现了世界罕见的千吨级超巨型金矿床,推动胶东地区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区,我国金资源储量跃居世界第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才是这样炼成的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代代六队人的坚守,他们与高山为伴,以戈壁荒滩为家,用青春书写传奇故事,以汗血作为打开传奇宝藏的金钥匙。

  在采访中,战书记向记者回忆了他过去的点点滴滴。记得有一年冬天,胶东大地天寒地冻、白雪纷飞,钻探完工的工作人员已经回撤,但钻机等一些物资设备需要派专人值守,刚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他接到的任务就是要一个人守护装备。到达目的地后他的心凉了半截,周围一个个坟头如馒头一般,散落在荒野中,帐篷就搭在坟堆中的一块空地上。大家走后,剩下他一个人身处荒野。为了排解心中的恐惧,他就拿起背包里的书籍,通宵达旦地读,然后思考……这一待就是一个月,这一个月令他专业理论增长了不少,胆识更是过人,此后工作中再没有什么令他恐惧的事,更不相信鬼神之说。按他自己的话就是:“学习可以战胜一切恐惧。”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董泽训向记者介绍,2005年9月,他从山东招远出发,经历3300多公里到达青海省格尔木市,然后又从格尔木辗转反侧,经过18个小时的跋涉才到达矿区,这一路不仅经历了大漠孤烟的壮丽景观,更经历了车辆颠簸,五脏六腑如翻江倒海。为了赶工期,大家克服高原反应,仅用三天就完成了钻塔等设备的安装。当地的同志不相信他们的速度,但在现场看到耸立的钻塔和飘扬的英雄地质队旗帜后,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功夫不负有心人,董泽训团队仅用15天就完成了第一个钻孔的施工。他们用血肉之躯战天斗地,在雪域高原上竖起一面英雄地质队旗帜。

  “传帮带”开启年轻人上升渠道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六队通过充分发挥先模人物和高端人才的传帮带作用,研究制定“导师制管理办法”,选派作风优良,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优秀人才担任导师。其中,董泽训、李宽师徒均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这一案例成为业内佳话。

  队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鲍中义,曾经是姜洪利的徒弟。说起师傅,他最难忘的是老姜的传帮带。2008年他从四川调入六队,随即被派到焦家深部金矿勘探项目部。此前的地质工作经历了十年低谷期,行业内人才流失严重,六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为此六队实施以老带新,特意把刚入队的几名新生安排到焦家项目部,依托项目快速培养壮大新生力量。

  对于青年人,老姜既严格要求,又放手使用。知人善任,敢于压担子,从绘制施工地质图、布设水文孔,到封孔、透孔,再到质量检查,全部让年轻人参与,并作为每天的作业进行检查,哪里不对就要求他们进行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鲍中义向记者介绍:“当时焦家深部金矿储量计算的任务就交给我负责,师傅说,严格要求和检查野外记录,目的是让大家尽快熟悉情况,尽快掌握找矿环节的必备知识。师傅的良苦用心,对我们这一批年轻人既是鞭策,又是激励。”也正是如此,鲍中义先后荣获山东省青年地质科技奖和省地矿局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创新人才工作新机制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六队不仅用才,而且爱才,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并致力打造一流人才培养基地。他们深入实施人才强队战略,科学谋划实施头雁工程、菁英工程、雏鹰工程、引凤工程、工匠工程、暖心工程等“六大人才工程”,统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三支队伍建设。

  为激发干部职工的内生动力,六队通过建立健全《科级干部管理办法》,突出把好条件关、程序关、廉政关“三道关口”,打破中层干部终身制,树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为激活人才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就在今年的3月,队党委一次性拿出27个科级干部岗位在全队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公开竞争选拔,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最终25名优秀青年脱颖而出,走上负责人岗位,进一步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提高了干事创业热情,由此也让该队科级干部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5岁下降至39岁。

  近十年来,六队荣获厅局级科技奖10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3项,实现了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在六队被国务院授予“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荣誉称号30周年之际,风华正茂的六队人继续发挥人才优势,扛着英雄地质队的大旗,昂首阔步地走在找矿突破的大道上。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