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9 中国矿业报
◎ 张昱煜
有没有人会因为喜欢一首歌,就爱上了一个行业并一辈子从事这个行业呢?有,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在煤田地质系统干了半个多世纪的地质人,而这首歌就是《勘探队之歌》。
我试着回忆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那个冬季。那时,父亲才三十七八岁,我读小学二年级。父亲在遥远的南方,我和妈妈在冰天雪地的北方。一年里,也只有春节,父亲才背着大包小包回家。
父亲一回来就过问我们的功课。一次,我把父亲布置的练习题全都蒙对了。父亲非常高兴,饶有兴趣地教我唱《勘探队之歌》。那个冬天,这首属于父亲的歌,一遍遍在我家小屋上空飘扬。
父亲说他当年报考地质院校,不光是因为喜欢这首歌,最主要的是当时的煤田地质专业报考的人少,上学学费全免,还有少许补贴。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江西省煤田地质系统,最先在萍乡煤校教书,后来被调到二二七地质队工作,一直干到退休。
父亲单位成立之初的第一个勘探区,是在江西省吉安市天河煤矿的西江矿区。听父亲讲,1965年8月,队伍开进了西江矿区,驻扎在矿区附近的小村子里。那时,当地老表的厅堂、厨房、牛栏、草棚、屋檐下……凡是能住人的地方全都挤满了人。
要打钻,就要把繁多的设备物资运进去。历时一个月,大伙用十字镐、铁锨、锄头修通了一条7里长的简易村道。平整机台和安装钻机都是肩扛手拿。7里长的村道,勘探人艰难地移动步子,黑压压一片……
50多年,父亲从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到两鬓斑白的高级工程师,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他钟爱的地质工作。
3年前的冬天,我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天河煤矿。当双脚行走在天河煤矿西江村时,我内心有激动,更有自豪。当年被称为“西江精神”的地方,当年父辈们洒下汗水和心血的地方,那山谷的风,那狂暴的雨,那猎猎的红旗,那崎岖的山路,那呼啸而过的运煤小火车……可曾记得,半个世纪前那些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那群敬业乐观的煤田地质人?
30年前,我从重庆煤田地质学校机电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地质队,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二代”。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下野外修理柴油机的情景。
那年冬天,钻机在青原山林科所打钻。一大早,师傅廖志全带我坐着队里的拖斗车去修柴油机。当轰隆隆的钻机响起时,当山谷的风吹动钻塔上的红旗时,我觉得自己也是在“为祖国寻找富饶的矿藏”出着力!
歌声里,那一帧帧泛黄的老照片,那一把把锈迹斑斑的地质锤,那一个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地质包……无声地记录着一个地质队半个世纪的辛酸历程和不屈不挠的创业之路。
1993年,煤田地质系统结构调整,开始第二次创业。年初,从井冈山来了一支“远征军”,他们肩负着“找米下锅”的神圣使命,来到珠海经济特区。繁华的都市没有眷顾这群山里老表——没有工地,语言不通,通信不便,有的职工甚至在灌浆桶里睡过7天。历经千辛万苦,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在短短4个多月内创产值近百万元,成了经济特区里飘扬着的一面红旗。
如今,那首百听不厌的《勘探队之歌》有了新升华,一首《自豪吧,煤田地质人》,同样让人心潮澎湃。
“跨千山越原野,志在四方……自豪吧,煤田地质人,我为祖国献宝藏,青春化作热和光。”朗朗上口的歌曲,诠释了新一代煤田人“智行大道、诚以致远”的精神。
明月清风为谁好,时有歌声伴我行。歌声里,父辈们曾经用过的地质锤、帆布包、放大镜、指南针,默默提醒着现世的幸福生活,也激励新一代地质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有所信,踏歌而行。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局二二七地质队)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