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跨出新高度

2022.10.11 中国矿业报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探索富铁矿勘查体制机制建设纪实

  ◎  穆  宏

  ◆核心阅读◆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打破过去地质单位分矿种勘查的“壁垒”,由单一勘探煤炭或者铁矿,向“跨界找矿、煤铁兼探”转变,同时依托核心技术团队,汇集各方技术力量,形成“1+N”的特色组织运行模式。

  富铁矿是我国紧缺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80%,矿石进口常被国外机构“卡脖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的统一部署下,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围绕战略资源安全保障这一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攻深找盲”理论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十年磨一剑,在齐河-禹城地区成功发现富铁矿,为国内罕有的厚层高品位富铁矿,推动设立了齐河-禹城国家级富铁矿整装勘查区,找矿成果两度入选“山东省十大地质成果”,成矿理论和探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工程院何继善院士(前排左一)查看岩心

  聚焦管理体系建设

  探索“1+N”运行模式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打破过去地质单位分矿种勘查的“壁垒”,由单一勘探煤炭或者铁矿,向“跨界找矿、煤铁兼探”转变,同时依托核心技术团队,汇集各方技术力量,形成“1+N”的特色组织运行模式。

  建强一个核心。由局属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担当技术龙头,局总工程师挂帅组建23人的富铁矿勘查团队,其中正高级工程师6名、高级工程师7名,硕士以上学历17人。核心团队发挥技术引领、组织协调作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内部协同联动。该局充分发挥各单位的钻探技术特长,调集钻探技术能手,集中“优势兵力”开展项目施工技术联合攻关,先后有5个队63名钻探技术能手参加了小口径钻探、定向钻探、绳索取心钻探,提供了软弱层、破碎层快速钻进技术支持和综合地球物理测井工作。

  外部开放合作。坚持“开门”搞科研,与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得到何继善、彭苏萍、李术才等院士、专家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奏响了富铁矿勘查和科研的“交响乐”。

  聚焦理论技术创新

  探索“工程科研化”路子

  该局突破“施工型”思维限制,向“科研型”单位转型,依托工程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探索找矿理论和找矿技术的新突破,走出一条“工程科研化”路子。

  科研团队建在项目上。该局成立富铁矿勘查科研团队,开展成矿理论和探测技术攻关,“边勘查施工,边解译研究,边指导找矿”,科研工作贯穿项目全过程;实施科研“双六个一”工程,即重点科研、基础科研各设立六个任务指标,分解到工程项目科研团队,纳入绩效考核,进一步压实了团队的科研责任。

  加强科研经费扶持。该局出台《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科研专项管理办法》,每年从全局业务创收中提取2.5%作为“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科研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项目开展科研工作。2016年以来,该局共配套富铁矿科研资金506万元,先后争取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地勘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资金174万元。

  建立学术帮扶机制。为加强项目科研团队技术力量,该局按专业聘请专家团队,从项目立项到实施全过程全要素提供技术指导;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邀请院士、专家举办辅导讲座,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富铁矿勘查研究实现重大突破,建立了“禹城式”富铁矿异地迁移成矿新模式,填补了我国煤下矽卡岩型铁矿成矿理论空白;构建了深覆盖区“空-地-井”协同立体勘查新技术体系,成为深地探测重要推广技术方法;创建了适于华北基本农田区的绿色勘查技术体系,项目先后入选省级和国家级绿色勘查示范项目。主持的科研化项目“巨厚覆盖区多矿种绿色协同勘查关键技术与找矿突破”获得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山东省富铁矿协同勘查关键技术与深部找矿突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聚焦科技驱动力提升

  探索“产学研”协同机制

  科技实力的提升和成果转化,离不开科研平台、人才、资金、项目等诸多要素的支撑。围绕这一目标,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积极与高校等科研机构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优化配置要素,着力打造人才引育的摇篮、科研成果转化的温巢。

  搭建科研平台。该局先后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发挥创新平台的人才、技术、资金汇聚效应,开展富铁矿项目技术培训、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了找矿效果。

  引进培养人才。该局在富铁矿项目攻关的过程中,借智借力引才育才。发挥院士、专家领军人才的引擎作用,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博士7名,在住房、科研条件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了优惠政策,优化了“人才生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选拔5名年轻技术人才赴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

  提升科技转化能力。该局产学研协同机制的建设,调动了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激发了人才内生动力,为富铁矿勘查研究注入了活力,相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26篇,获得知识产权12项,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3个,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指导了矿产资源勘查实践。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