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3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公布了南疆盐渍化土壤生态修复与开发利用取得的系列成果,成果为支撑服务南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经济社会发展,探索推进乡村振兴新模式作出了示范。
201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着眼解决南疆兵团生态脆弱区土壤盐渍化问题,率先在塔里木垦区开展了盐渍化土壤的调查-监测-评价-修复示范工作,揭示了盐渍化土壤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创新了盐渍化土壤生物修复和咸水养殖方式,提出了“盐土咸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新路子,打造了兵团首个集“生态修复、综合观测、农业科普”为一体的500亩示范基地。
揭示了盐渍化土壤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揭示了不同季节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规律;查清了土壤/大气、土壤/植被、包气带/饱水带等关键界面的结构、状态及水盐运移规律,揭示了研究区地下水咸化机制和土壤盐渍化形成机理;全面查清了研究区水盐累积变化规律,阐明了土壤含盐量与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研究区水盐监测系统,探索实现了水盐动态变化的可视化操作,为开展土壤盐渍化灾害预警及生态风险系统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
创新了盐渍化土壤生态修复技术。项目组针对南疆地区淡水匮乏、咸水丰富的实际,创新提出盐渍化土壤生物修复技术。2020年,项目组开展“农排咸水筛选盐生植物及固沙改土”专题项目,建立了10亩高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繁育基地,首次在重度盐渍化土壤,利用高矿化度排碱渠盐碱水,成功灌溉、种植出16种盐生植物。2021年,项目组继续加大种植筛选力度,将盐生植物种类增加至26种,2022年增加至36种,并以此提出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宜的盐渍化土壤生物修复方法。
建立了南疆首个盐渍化土壤生态修复示范区。2021年,项目组将10亩高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繁育基地扩大至500亩,并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块:盐渍化土壤综合改良与监测区、盐生植物种植与筛选区、固沙改土示范区以及咸水养殖示范区,常态开展盐生植物培育、水盐动态监测、生物结皮固沙、咸水卤虫养殖。通过科研与市场结合,项目间配合,共同打造了南疆首个集盐渍化生态修复示范、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农业科技科普为一体的“三大示范基地”。
探索了“盐土咸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路子。项目组着眼南疆盐渍化土壤生态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发利用“盐土咸水”资源。利用“盐土咸灌”方法,大规模种植盐生植物,进一步推广生物修复盐渍化土壤技术;利用“菌-藻-草”立体培植方法,选育耐盐碱藻种,培植人工藻结皮,栽种盐沙生植物,进一步发挥防风固沙示范作用;利用“盐水养殖”方法,在地下浅层盐水中,成功养殖出盐生卤虫——丰年虫,可作为高档观赏鱼类水产饲料。通过“地上种草、地表育藻、地下养虫”,达到“生态协调,循环利用”的盐渍化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效果。 (蒋磊)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