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6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公布了新疆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取得的系列成果。项目在摸清全疆65%农耕区土地质量和生态现状的同时,还有力支撑“西域硒都”区域品牌的打造,推进富硒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2019年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在新疆耕地区部署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摸清了全疆65%的农耕区土地质量和生态现状,提出了土地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建议,并支撑建成富硒食品加工产业园,为加快推进南疆富硒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新疆土壤元素分布分配特征及地质影响作用查明。项目组分区分类计算获取了全疆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为农业、环保及卫生等领域提供了数据参考;编制完成新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图集,并揭示了地质背景对主要元素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
新疆65%农耕区土地质量及生态现状全面掌握,并圈定一批绿色、特色农业适宜区。项目组集成全疆已完成的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形成了土地质量状况的整体判断;圈定富硒土地3038.55万亩。
项目的实施,推进了富硒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项目组依托焉耆盆地富硒资源,编写完成了《焉耆县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为加快硒资源变硒产业提供了重要参考。项目有力支撑“西域硒都”区域品牌的打造,并带动巴州十余家企业投身富硒产业;建成小麦、辣椒、板栗等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实现10万亩富硒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和1万吨富硒面粉顺利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1处。同时,项目支撑焉耆县率先建成全疆首个富硒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并逐步建立起富硒小麦到富硒小麦粉再到富硒初深加工产品的全产业链条发展模式,实现产值1500万元/年。
硒资源高效利用试验示范基地培育建成,并在硒资源开发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项目组围绕硒资源开发与保护关键科学问题,阐明了开都河流域硒元素表生地球化学富集作用,侏罗纪地层为流域内古近-新近纪、第四纪沉积冲洪物成土母质提供了重要初始硒源,流水作用控制了流域下游焉耆盆地土壤硒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河流两岸形成明显的低硒带;研制并获批发布了《富硒含硒食品硒含量分类标准》社会团体标准,规范了富硒产品准入门槛;厘定了焉耆盆地不同农作物生物有效性水平,建立了小麦硒含量预测模型,提出富硒土壤高效利用区划方法,划定出焉耆盆地不同等级富硒小麦种植区。
南疆盐渍化土壤类型进一步细化,为盐渍化土壤生态修复分类施策提供了决策辅助。项目组构建了南疆土壤盐渍化类型判别模型,进一步细化了土壤盐渍化类型。 (赵禹)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