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7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调局牡丹江中心探索旅游经济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侧记
◎ 佟智强 刘文举
核心阅读
中国地调局牡丹江中心在开展“牡丹江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中,从“顶层设计、联络机制、应用转化”3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旅游经济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打造了旅游经济城市地质调查的“牡丹江样板”,为牡丹江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近年在开展“牡丹江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中,深挖城市特色资源,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合作,探索形成了旅游经济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为牡丹江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项目组成员在进行水质分析
围绕“三个导向” 做好顶层设计
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智慧型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是服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防灾减灾的前置性工作。
“牡丹江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为新一轮城市地质调查示范项目,项目组在系统研判牡丹江城市条件和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以“旅游经济城市”为特色的定位,围绕牡丹江市农业旅游资源特色品牌打造、“山水林田湖草”协调持续发展、一江两岸建设提质扩容升级这“三个导向”,通过全覆盖、分层次、精准化的工作手段,部署了市域遥感调查监测、市区环境地质调查、主城区综合地质调查、特色农业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地质遗迹调查5项任务;评价了区域农业旅游发展持续性、生态环境功能协调性和城镇建设发展适宜性,为政府决策、旅游经济升级、生态保护修复、城市规划编制等提供了基础地质数据支撑。
建好联络机制 推进项目实施
项目启动前,项目组多次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牡丹江市政府沟通对接,并成立了由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牡丹江市政府、中国地调局牡丹江中心组成的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还积极与牡丹江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和旅游局、水务局、镜泊湖管委会、地震局等职能部门进行专项对接,会同各局室业务主管领导、技术人员探讨梳理工作清单,研讨具有科研意义与应用价值的成果内容。
通过探讨梳理,项目组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城市总体规划、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监测、特色农业和“名特优”农产品开发、特色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世界地质公园“镜泊湖”的地质故事叙述与宣传、断裂带的分布和活动性的判断等一系列研究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统一纳入到项目任务中。
项目组还先后实施了“国营水厂找水打井”“地下水超采是否引发地面沉降”“某私人庄园违建拆除情况核查”“景福街地面塌陷应急调查”“东河畜牧场滑坡体初勘”等专题调查,形成了具有“牡丹江特色”的城市地质调查系列成果。
紧盯应用转化 提升服务水平
工作中,项目组把旅游地质资源调查放在首位,同时兼顾特色农业区地质产品的挖掘和打造,以“摸清旅游地质资源、讲好旅游地质故事、丰富旅游科普形式、厚实旅游地质文化、打造名特优地标农产品”为目标。
通过工作,项目组查清了牡丹江市40处地质遗迹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制作了镜泊湖科普视频并在新华网播出,被多家媒体平台转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宣传展板、折页、画册等科普产品,开展了“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科普活动;整合构成了牡丹江国际休闲、镜泊湖-渤海国-雪乡北国风光、莲花湖生态休闲和边疆国门风情四大旅游圈;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响水大米”的核心产区外围,圈定了14.25平方千米的富锌土地,支撑了牡丹江市“菜篮子”工程建设。
同时,项目组查明牡丹江市地质灾害主要以中小型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为主,整体属于中、低易发区。根据项目调查成果,结合牡丹江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相关资料,中国地调局牡丹江中心编制了《牡丹江市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手册》,建立了南岔村崩塌群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安装了GNSS位移监测设备和声波报警器等,开展了东河畜牧场滑坡体初勘和景福街地面塌陷应急调查,有效支撑服务牡丹江市防灾减灾工作。在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方面,牡丹江市已有的郭家沟等3处填埋场均接近饱和,项目组深入评估并圈定1处垃圾填埋适宜场地(东河川),同时为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关建议,有力支撑服务了安全宜居城市建设。
此外,项目组还从收集的资料中筛选出1810个工程钻孔进行标准化处理,结合地质剖面数据,选取钻孔自动建模及交互建模两种方式构建了主城区工程地质模型;针对牡丹江市地质环境时空分布规律、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构建了地质环境监测网,设计了生态监测、土壤监测、地下水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等站点,提出了智慧监测的业务流程和工作要点。同时,项目还搭建了包含数据管理、分析评价及共享服务3个子系统的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进一步支撑服务智慧感知城市建设。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