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 中国矿业报
——看江苏省地质五队如何做大“矿山生态修复+”文章
◎ 沈永炬 宋刚
◆核心阅读◆
根据修复矿山资源禀赋,江苏省地质五队在科学确定废弃地土地利用方向的基础上,合理选择修复方法和复绿植物,将“矿山修复+主题公园”“矿山修复+绿色林田”等创新修复理念融入实践中,推进矿山治理后多元化可持续发展,让矿山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秋意正浓,笔者驱车行驶在太平山迂回曲折的山道上,路旁的枫叶泛红。刚下车,一排削坡降段的台阶映入眼帘,数台挖掘机将搬运的泥土陆续填到矿坑中,寸草不生的峭壁上,身系绳索的工人一点点地为矿山喷上泥浆。
“矿山‘整形’接近尾声,我们将从明年初开始复绿工作,通过喷浆植土、植被绿化、养护系统等工序,大概半个月就可以看到草种发芽的效果。”江苏省地质五队(以下简称“地质五队”)的睢宁县太平山生态治理工程总负责田新元介绍说。
金龙湖宕口公园
因地制宜
仅最近两年,地质五队就先后承担了邳州、睢宁、铜山、贾汪等累计90余个矿山生态修复及废弃宕口治理复绿设计工作,涉及治理面积达4.5万余亩,占徐州市“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设计任务的90%,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地方生态治理的主力军,助力徐州实现了由“灰”到“绿”的靓丽转身。
“我们本着‘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原则,结合矿区实际及周边环境要素综合确定修复治理方案,因地制宜。”地质五队党委书记、总工程师周贤金说,生态修复设计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根据修复矿山资源禀赋,地质五队在科学确定废弃地土地利用方向的基础上,合理选择修复方法和复绿植物,将“矿山修复+主题公园”“矿山修复+绿色林田”等创新修复理念融入实践中,推进矿山治理后多元化可持续发展,让矿山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我们秉承‘一矿一策’,量身定制修复方案。”地质五队副总工程师蔡承刚细致地讲解到。比如,铜山区妈妈山修复时综合考虑土地规划、土壤生态、周边环境等要素,在修复设计上,土地利用方向以耕地为优先选择。再如,睢宁县寨山废弃的以山坡为陡立的裸岩石砾地,在设计上留设三级安全平台,以恢复林地为主。在汉王镇孤山,为融入“美丽汉王”的整体发展布局,对地形整治后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以“矿山+公园”为主题形式,建设可持续性及具辨识性的生态公园。
笔者走进徐州工业园区东山,眼前繁花点缀,绿植生趣。“利用‘植生孔’技术在崖壁上凿出深孔,再将装满营养有机土、爬藤类植物等多季节花卉种子的袋子填进去,等这些植物全部长出来,整个崖壁就会变成浑然天成的绿色屏障。”蔡承刚透露,这是应用一种生态修复技术在崖壁上进行绿化。
近年来,地质五队采用生态绿化、岩壁造景、历史遗存保护等设计方法,为徐州市铜山区、贾汪区共53处采石宕口提供修复方案,生态恢复率超过80%,盘活利用矿山废弃土地1.5万亩,助力实现了“推进矿地和谐,再现青山绿水”的目标。
该队探索出的“生态修复+”模式,创造了一个个生态奇迹。
突出特色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地质五队先后承担完成了徐州市主城区、铜山区、贾汪区、丰县、沛县、睢宁县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2017-2025年)编制工作,涉及全市333座矿山共29.8万亩山体面积,为政府依法保护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
“废弃露采矿山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地形整治加复绿,设计上,在充分考虑废弃矿山个体特殊性的基础上,突出矿地融合、特色支撑,大力推进山体公园建设、园林景观挖掘等,打造徐州的绿色风景线。”蔡承刚说,仅今年设计实施的邳州市15座废弃露采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可实现坡体绿化1450亩,新增园林和绿地2015亩。
修复完成的废弃矿山已“变废为宝”,恢复成绿水青山,焕发出盎然生机,为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机。
因为废弃矿山的修复,睢宁九顶山重现美景,原来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坑,如今变成网红野生动物园。九顶山历时近3年的设计、治理,并通过地方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经修复开发后旅游成为当地重要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矿山深度治理,在消除地灾隐患的同时,通过挖潜废弃矿山的资源属性,突出特色,科学打造‘4+修复’治理模式,即‘矿山治理+土地复垦+固废资源利用+生态旅游’,让废弃矿山实现生态蝶变。”徐州卧牛山生态治理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卧牛山公园为徐州园博园7个分园之一,曾因过去滥采乱挖,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并存在崩塌、滑坡等隐患。地质五队通过覆盖种植土,修建挡土墙、排水沟、防护栏及植树种草等恢复生态环境,在彻底消除地灾隐患、盘活土地资源的同时,串起了桃花源湿地公园、云龙湖景区、泉润公园、黄河故道等多处美景与旅游项目,为徐州生态文旅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昔日默默无闻的卧牛山,如今华丽转身,五彩缤纷,成为徐州市最美的风景。
环境升级
从群鸟翩跹、烟波浩渺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到岸芷汀兰、飞流倾泻的金龙湖宕口公园,再到去年开放的兼具生态景观、休闲健身、防汛泄洪功能的泉润公园,生态修复已成为徐州“灰脸土山”绿色蝶变的重要手段。
不遗余力推进生态修复设计的五队地质人,如同雕刻时光的匠人,一点点抹去大地的疤痕、一片片覆上城市的绿植,轻袖拂过,满目疮痍的塌陷地、废弃宕口变成了一片片美丽的公园绿地。
“我们将要全力做好‘矿山生态修复+’这篇大文章,让城市环境再升级,让咱老百姓得实惠。”地质五队队长王善丰介绍,该队目前主持设计的塔山、银山、九里山、孤山、寨山、洪山等30多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主体已完工,其余几十个山体正在有序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修复了城市伤疤,打造了社区公园和郊野公园,提升了城市品质,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实现了生态、文化、社会效益的统一。
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幽幽鸟鸣声声入耳,轻轻风语犹如天籁,在金龙湖宕口公园,目光所及皆为诗意。公园工作人员笑着说:“环境变好了,青山绿水随时都能看到,用句俗话叫‘山招手、水说话、景唱歌’。”
在这场生态环境“保卫战”中,一系列的矿山生态修复设计治理成果,正不断反哺回馈社会,地质五队交出了一张亮眼的“绿色答卷”。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