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历史 砥砺前行

2022.11.08 中国矿业报   

  ——我读《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史》的几点感受

  ◎  宋瑞祥

  2022年,中国地质学会迎来百年华诞。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年代,我牵头策划、组织编写了一部《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史》。现在,这部长达百万字之巨、蔚为大观的史书即将付梓,与广大的读者见面。编写组盛情相请,要我为该书作个评介,我欣然应允。

  100年前,地质科学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百年来,一代代地质人蘸着长江、黄河的水在神州大地上,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回眸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百年历史,每一个豪迈而艰辛的步伐,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可以说是地质人追求科学报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缩影和生动见证。

  二十世纪初叶,正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前夜。一批心系民族存亡、立志振兴中华的有志青年,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地质科学。其中,最具代表性并为中国地质科学发展作出了奠基性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有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四位贤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在这一代地质科学巨匠的引领下,中国现代地质科学方能快速起步,从而取得了今天中国地质科学的骄人业绩。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我国的地质工作者始终肩负着“开路先锋”的神圣使命。他们呕心沥血、励精图治、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矿产资源保障。地质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特殊规律,就是科研与生产一体化。地质工作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地质找矿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同时,地质找矿本身也是地质科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科技创新始终贯穿于地质工作全过程。反过来,这些实践又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地质科学,促进地质科学与时俱进,并始终在基础科学的前沿。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基于大地质的理念,地质工作开始延伸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先行性的功能和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诫我们:地质科学是探索地球奥秘的重要钥匙,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不可或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亦如此。

  我是一个老地质工作者,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但仍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激励自己,想继续为地质事业贡献一点余热。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最令我难忘、最令我珍爱的,就是曾经经历过的如诗如画的地质生活:钟山脚下南京地质学校求学阶段的如饥似渴,三湘大地野外地质工作的实践历练,西北边陲为政一方的地质情怀,北京西四谋划地质工作发展改革的殚精竭虑……这些,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此期间,我深深地体会到:地质工作虽是一个小众行业,在其规模最大的20世纪80年代,从业者也仅有百万之众,但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起到提供工业粮食和血液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因此,这门学科及这个行业的发展史值得大书特书。

  古往今来,盛世修史。为英雄树碑、为先驱立传,踵事增华,由细流而大河,大河而汪洋,以为榜样,发扬光大,激励后世,既为中华民族之优秀传统,也是世界通行之惯例。几年前,我开始琢磨,要为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后来,我的思绪聚焦到这两件事:一是组织写一部书,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背景,系统地回顾、全面地总结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历程;二是创意、策划一幅大型油画作品《地质贤宗》,再现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李四光等为代表的中国地质事业奠基者的形象,激励年轻一代弘扬他们的精神,投身到新时代的地质事业当中,报效国家和人民。

  基于上述宗旨,我策划了这本书的基本框架和编写思路。现在,经过编写组主编、副主编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在中国地质学会诞辰100周年前夕,我们向广大的老地质队员献上了这份“厚礼”——一部长达132万字的长篇史册《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史》。这部书从远古时代写起,直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此浩大的时空跨度,可谓前所未有。整部作品围绕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直至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展开,依托地质科学发展的主线索,对其间出现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项目、重要成果、重要产地进行了精彩点映。从古代、近代、现代,到当代,回眸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尽显作品框架之博大、构思之精巧、语言之丰富,不失为地质学史著作编撰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创新。可以说是为关心地质科学发展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集学术性与通俗性熔于一炉的好读物。

  一部好的史书,自然能够起到“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地质工作不仅需要知识传承、技能传承,更需要精神传承、作风传承。历史更是一面镜子,也是一种特殊的“人文资源”,每一次的整合均能够迸发出特有的智慧。这部著作,记述和体现了老、中、青三代地质人的梦想,真实地还原了地质科学领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首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记述了中国地质科学萌芽阶段的地质宗师、地质大师、地质精英们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读罢令人荡气回肠。书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勘行业凝结的特有的“三光荣”精神,以及为共和国成长提供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障所作出的特有贡献,立即把读者带回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本书首次归纳总结了21世纪以来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诸多探索与经验,充分阐述了新时期地质工作的新领域、新使命和新担当,增强了读者对中国地质工作的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总之,中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百年历史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行业遗产,已经成为红色历史经典的重要内容,将永远激励着中国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的变化将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国际能源、矿产的配置格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因此我认为,这部书可以作为全国地勘行业党史学习的推荐性教材。通过这本著作,让更多的地质工作者和普通读者了解地质科学与民族复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从历史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将地质工作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资源安全及地球科学探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论述。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地质勘查。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也将启动。当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使全国地勘行业备受鼓舞和鞭策,同时更加认识到地质勘查工作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前途光明。今天,我们总结与回顾百年地质科学发展史,为的是瞄准“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把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更好地把握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确保地质工作始终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科技,促进地质工作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由于编写时间比较仓促,而且百年地质科学发展时间跨度大,留存资料卷帙浩繁,其中不少过程与事实尚待归纳与定论,书中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纰漏甚至错误,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以上就是我阅读《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史》的几点感受与体会。我衷心希望,广大地质科学工作者继续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在开启新征程、奋斗新时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新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原地质矿产部部长)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