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井下一片“晴天”

2022.11.16 中国矿业报   

  ——河南禹州枣园煤业公司井下新采面见闻

  ◎  首席记者 王琼杰 通讯员 刘巧红 贺景昌

  “24011采面真不错,新采面比老采面更宽敞了,储量足,装备优良,环境更整洁了,给人的感觉是安全、高效、有指望,下去跑一圈儿心里老美了!”前些日子,《中国矿业报》记者前去禹州枣园煤业公司采访,该公司财务副总经理陈宏锁兴致勃勃的一番描述,把曾经是一名煤矿工人的记者的胃口吊了起来,对新采面有了更多的期许。

  10月31日,在该公司新采面安装完成、调试设备之际,记者如期而至。虽然入井乘坐的还是传统的“猴车”,但与原来简易的“猴车”相比,却有了质的变化,座位宽敞舒适,安全性能更高。来到井下,眼前豁然开朗,长达1250米的巷道平坦整洁、宽敞高大,巷道两侧的电缆、通信设施悬挂整齐,各种安全标识牌醒目而又温馨。带队的矿山负责人也不失时机地普及着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是煤矿的天字号工程,公司一直把安全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是近年来,公司大力实施科技保安战略,依靠‘装备保安、装备增效、装备减人’,兴企之路越走越宽阔。”

  磨刀不误砍柴工。该公司今年的辅助运输系统改造为采面安装提供了装备保障,首次实现了大吨位液压支架整机一站式运送,这也为整个矿井的采掘接替节约了大量时间和资源。该矿负责安全的副矿长刘歆介绍道:“安装采面的所有大型设备都是在这里由‘地轨’换‘天轨’运输。也就是说,运输工具由绞车运输换成电动单轨吊运输。一台电动单轨吊的核载能力是30吨,一次运输一整台支架一点问题都没有。”以往安装采面时,需聚全矿之力、抽调各区队精兵强将,组成拆分组、运输组、组装组、安装组小队,分工协作,才能完成。

  安全是第一责任,职工是第一牵挂。一个半小时后,当记者来到24011切眼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好家伙,这几台支架咋这么高?”

  “这3台是超前架,比普通支架要高大。”旁边的技术人员看到记者惊异的目光解释道。而在20世纪90年代,记者在井下工作时,这些超前支护用的全是工字钢棚,支护费时费力还不安全,回撤时更是险象环生。

  再往前就来到了采面,映入记者眼帘的液压支架群的庞大阵容,粗壮锃亮的支架像一把把钢铁巨伞,支撑在长270米、宽7米多的切眼,整齐划一,蔚为壮观,为工作面撑起一片固若金汤的“晴天”。与数十年前那些摩擦支柱和单体液压支柱相比,颇有鸟枪换炮之势。据了解,这种支架的支护高度可以在1.8米~3.5米之间自由调节,矿工们再也不用“猫腰”工作了,而且采面光线比以前明亮了许多。

  装备越好效能越高、越安全。记者最后来到井下绞车房,绞车房内宽敞明亮,安全防爆型绞车一尘不染,与平地绞车房的装备和环境相差无几。在路过动力中心时,安管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动力中心堪称生产一线的“大脑”,所有的大型设备工作指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开关-启停,这里环境整洁、挂牌管理、标准规范。

  耳听不如眼见,眼见不如实践。记者在采面走一趟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可见矿工常年在井下工作有多辛苦!刚入井时的激动和好奇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矿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私奉献的敬仰。直到升井,记者脑海里依然闪现着那一张张黝黑的脸庞,他们的生命在光明与黑暗中交替。矿工既是家庭的支柱,更是推动矿井发展的先行者。地心深处,因他们挥洒汗水而充满生机;他们的身姿,也因乌金闪烁而矫健俊美。煤尘渲染了他们的肤色,也为他们的人生价值增添光彩。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