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8 中国矿业报
——读青年诗人包华其诗集《清澈》有感
◎ 季 川
我与青年诗人包华其结缘于网络,他在江西,我在江苏,后来发现彼此都非常热爱诗歌,便渐渐发展成了好友。我们年龄相差19岁,似乎也没有什么代沟,因为出于对诗歌艺术的痴迷与探讨,我们在线上的交流远多于线下的来往。一晃,已有10多年的时光。
包华其这次结集出版的诗歌,与十年前的稚嫩截然不同,有了明显的进步。诗歌写作,除了阅读他人的优秀作品,学习他人的创作技法,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学会去揣摩领悟,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他在序言中说的:“之所以为诗集命名为‘清澈’,一是为了表达对祖国、信仰、生活以及大自然清澈的爱,二是为了表达在亲情、友情、爱情面前,我们都必须始终保持一颗清澈、纯真的心;三是为了表达追求清澈的文笔、清澈的文字,不夹带私欲、不夹带任何杂质,给读者以清新、清净和清爽的感受。”
赓续红色基因,奋进新的征程
包华其与安源的缘分是在十年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安源的历史故事就像电影回放一样深深烙在他的心里,一直挥之不去。那些鲜活的红色故事,仿佛在催促包华其要重新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讲述来铭记,所以他每每辗转反侧,每每梦回安源,已经无数次打好腹稿,无数次用崇敬与惊叹来刻画那些不能忘却的人物和细节。他一组又一组写安源或者写其他红色题材的诗歌,仿佛已经成为他作为年轻党员的一种使命与担当。在年轻一辈的诗人们中间,也是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诗歌《在安源煤矿》中诗人这样写道“……在安源煤矿谈判大楼/一场激烈的较量/夺回了矿工们的尊严/那些掷地有声的话语/是安源矿工的铮铮铁骨//在安源毛主席铜像前/时光还在讲述那段历史/红色基因在这里薪火相传/我们的思想又有了新的洗礼/每一颗虔诚的心都在此皈依真理……”关于安源及安源的红色故事,诗人的印象与慨叹是无与伦比的,是刻骨铭心的。红色沃土诞生的英雄人物与革命业绩,似乎永远是值得后辈们去温习与巩固的。从精神层面来说,安源煤矿就是一座精神富矿,它的红色基因与血脉,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仰望与追随中。它的存在,它的光芒,已经“穿越时空,照亮你我”。
故乡与我,是放飞也是牵挂
每一个游子对故乡与亲人的情愫,都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关于乡土,关于村庄,关于田野,关于故乡的一点一滴,每个诗人似乎都有取之不尽的素材与回忆。如何挣脱其他诗人写故乡的套路与习俗,已经成为当代众多诗人急需突破的重点与难点。华其写故乡写游子在异乡打拼的笔法其实很简单,取材也朴素可信,叙说流畅而又纯粹,仿佛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标签。
在诗歌《母亲是一株坚韧的稻子》中,诗人这样描写“……母亲是一株坚韧的稻子/从不向命运屈服/她的愿望朴素又渺小/风雨肆虐时,为我们拼命向上生长/默默撑起一片家的晴朗天空……”诗人别出心裁,将母亲比喻成一株稻子,而且很坚韧。在熟悉的农事或者农作物里,寻找诗意,对于包华其来说并不困难。“稻香盈盈,我心温暖/如同这些年我们被母亲的目光呵护着”,这句诗里面的目光与温暖,衔接非常自然,可以说稻子喂养了村庄,母亲喂养了我们。在这里,稻子,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来理解。“秋高气爽时/把我们饥饿的炊烟喊回家”,是的,唯有炊烟,可以喊出我们的乳名,唯有故乡无私的母爱,才是我们最最温馨的晴空。
每一片天空,都需要蔚蓝来填写
诗人,首先作为个体的自然人,任何时候,都是家庭、社会乃至这个世界的一分子。诗人的平日生活、工作,都与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诗人的思考,只不过是灵魂里的火光与现实世界的互相比对与参照,从而达到精神层面的意义上升。诗人可以独立思索个体命运与社会界面的碰撞与受力感知,也可以尽情破译心灵深处的真善美之密码与感染力之源泉。
“胡须长势良好/头发日渐稀疏/眼睛视力越来越差/颈椎病又犯了/老胃病如约而至/这些都是我/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其实有些事情/我真的不愿承认/比如流泪的时候不说想家/比如心痛的时候不说想她”毋庸置疑,诗人在平素的写作与思考中,已经渐渐掌握了诗歌技巧与表现力。这首精短小诗,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揭示,看似轻描淡写,实质厚重不已,可见一斑。
纵观诗人包华其的心路历程与诗意表达,他在客观事物面前的叙说是冷静的,有担当的,也是用心良苦的。在向下的挖掘同向上的呈现中,诗人的抒情节制与理性思考,是具有还原性质与气场质感的,这与他瞄准的诗歌之路的方向与遵循的创作规律是密不可分的。
是的,只有清澈的目光与灵魂,才配得上清澈的远行与足迹。
(作者简介:季川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