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 中国矿业报
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学术交流会举行
◎ 本报记者 姬长玉 通讯员 陈琳
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学术交流会暨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成立60周年学术活动11月1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会议交流情况表明,自2018年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挂牌以来,中南地质科技创新成果频出,科技成果转化迈上新台阶。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视频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作大会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中国科学院院士胡瑞忠通过视频作主题报告。与会领导、嘉宾为中国地质学会创新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揭牌,并揭晓中国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潜龙计划”青年人才获得者名单。参会代表们紧紧围绕“战略性矿产与能源资源安全”“古生物与地质环境演化”“水资源与生态地质”等主题进行了分组研讨和学术交流。
李朋德充分肯定中国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成立六十年特别是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并要求该中心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紧密围绕国家需求,以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推动中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基础业务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做实中南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部署,支撑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要强化“大区主战”思维,围绕“政府主导、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科技引领、快速突破”的中央、地方、企业协调联动新机制,加强中央-地方统筹部署,加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要围绕制约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长远发展的系列体制机制和重大关键问题,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立民主依法的科学管理体系,构建权责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治理体系。要依托好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平台,发挥好中南地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高(院)校、地勘单位、科研院所作用,集聚地学类优势学科和人才,努力实现中南地区地质科技创新更大突破。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地球科学人才团队,做好企业支撑服务。
王焰新在致辞中表示,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将充分发挥好推动创新的作用,继续深化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融通转化。中国地质大学将发挥好地质人才培养主阵地、地质科技创新策源地、地质事业国际合作的集散地作用,继续与中国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在培养新时代英雄地质队员、地质科技自立自强、精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开展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
会议交流情况表明,自2018年依托中国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成立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以来,中心始终把扩大开放合作作为地质转型发展闯出新路的战略突破口,中南地区地质科技创新工作开启了新征程,以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为枢纽、以中南地区多家地质科研单位为支点,采取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等多种联合协作攻关形式,共同承担国家“五大平台”科技项目,主动服务自然资源部、商务部、水利部等部委,精准对接服务企事业单位需求。相关研究成果在指导深部找矿突破,有效服务三峡大坝防洪、发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扬子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和有利区预测提供了坚实基础,拓展了南方新能源找矿方向。
今后,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将围绕支撑服务国家清洁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重大战略规划实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重大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等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开展工作,重点围绕华南陆壳增生过程与成矿动力机制、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成藏理论与勘查技术、三峡库区与重要城镇地质安全评估与监测预警技术、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平衡研究、地学大数据智能汇聚与信息提取等五大领域,全力推进中南地区地质科技创新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其直属单位,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武汉局、财政部湖北监管局、国家林草局驻武汉专员办等中央在汉单位,中南五省(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地质(勘)局(院)、地调院、环境监测站等地勘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峡大学等高校,江汉油田等矿业企业、共建单位的相关领导嘉宾、专家学者等共计200余人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会议,网络直播平台点击观看超12000人次。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