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在矿产勘查领域的成功范例

2023.01.12 中国矿业报   

  ◎  何贤杰

  党的二十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到新时代全党思想理论战线伟大战略任务的高度。早在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重大战略任务,“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朱训同志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工作,努力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中国的找矿实践工作,解决中国的找矿实际问题,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结合,形成并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找矿哲学理论。就矿找矿论的提出,是朱训找矿哲学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在地质勘查领域的成功范例。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指导找矿,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中国特色找矿哲学的主体内容

  朱训同志在“就矿找矿论”中,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伟大的认识工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关于对立统一的规律等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矿产资源勘查中具体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矿产是可以认识(可知论),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论),发现认识矿产有一个过程,认识是螺旋式上升,阶梯式序次递进的(阶梯论)。就矿找矿论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较完整地解构分析了找矿中的客观过程,为我们认识并找到矿产提供了正确的思维途径。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总结找矿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关于类比分析的方法、联系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反分析的方法等等,总结出就已知矿找未知矿、就浅部矿找深部矿、就中心矿找周边矿、就贫矿找富矿、就小矿找大矿、就一种矿找多种矿等具体方法,在地质找矿实践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立统一的规律,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勘查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矛盾及其转化规律。如矿与非矿的矛盾、大矿与小矿的矛盾、贫矿与富矿的矛盾、需要与可能的矛盾、继承和发展的矛盾、点上找矿与面上找矿的矛盾、经验找矿与理论找矿的矛盾、单一矿与综合共生矿的矛盾、新矿区与老矿区的矛盾等。可以说,就矿找矿就是分析和解决上述各类矛盾辩证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找矿哲学的主体内容和最新増量。

  二、坚持从中国国情矿情和中国地质勘查实际出发,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深刻认识分析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就矿找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配套齐全,但丰度不一,空间分布不均衡;矿床质量不一,有些矿产贫多富少,大矿少,中小矿多。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开拓的民族,中国有几千年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历史,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新石器时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已开始利用石片、石块,制作精巧工具和筛品,并会利用赤铁矿粉作为红色颜料涂于装饰品表面。到了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已开始开发利用粘土、陶土等非金属矿产为原料来烧制陶器。此后,陆续开始了铜矿、玉石的利用,先秦时代中国古代矿业活动已有相当规模。据有关资料记载,铜、铁、银、金、锡、铅、汞等7种矿产均有不同程度开发利用,采矿区已有112处。到了汉代盐铁矿产广泛利用,朝廷专门设置机构加以管理,有铁官机构49处,盐官机构36处,分布于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南等10多个省份。西汉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煤炭逐渐大量开采用于炼铁和取暖的燃料,石油天然气也开始利用。在四川用火井中天然气煮卤水制盐已有2000年历史。正是中国开发矿业的悠久历史,矿业活动的广泛分布,使全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矿区、矿硐、各种采矿遗迹。为就矿找矿论的产生奠定了历史源泉和物质基础,就矿找矿论在中国产生正是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  

  认识和分析中国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和分析中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业的特点。就矿找矿论是在中国矿产勘查业发展需求基础上产生的。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矿产勘查开发业具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国家特别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群众在找矿中的作用,特别重视国家的需求导向、特别重视国家的统筹规划和安排、特别重视集体和团队的作用、特别重视理论的指导,尤其是辩证唯物论方法的指导。在历史上广泛开始的群众报矿运动,大庆石油勘查开发中的“两论起家”,全国广泛开展的学习毛泽东哲学著作,以两论指导实践的全民性哲学普及运动,为就矿找矿论及中国特色找矿哲学的诞生,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和思想的涵养。

  吸收中国人民找矿智慧,形成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的找矿哲学。就矿找矿论从一开始就强调自己的三个来源。一是古人找矿智慧的启示;二是中国地质找矿实践;三是国外找矿人的成功经验。把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国外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起来,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找矿哲学提供了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优秀文化传承的民族。中国古代哲人关于天人合一、关于道法自然,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的对立统一思想,关于“白马非马”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认识、关于“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等这些哲思哲意,构成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体系,成为涵养培育中华民族最丰厚的思想土壤。其延伸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域则产生了先贤们许多杰出的找矿智慧。如春秋时期成书的《管子·地数篇》关于“上有丹砂、下有黄金”,“上有慈石、下有铜金”,“上有陵石、下有锡铜”等,这些反映了古代哲人们对矿产共生组合规律,找矿方法规律,矿产相互联系规律的科学认识,为就矿找矿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思想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欧洲,其著作从文字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也必然会打上欧洲民族文化的烙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欧洲的民族文化形式与中国的民族文化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基本原理转化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而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就矿找矿论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中国古代哲人的找矿智慧并采用“就矿找矿”这一通俗易懂而又蕴含哲理的概念来表达,就是找矿哲学民族化、本土化、中国化的一个成功探索。

  三、就矿找矿论是在中国矿产勘查实践中产生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找矿哲学理论

  朱训在《就矿找矿论》一书中,深入分析了就矿找矿论形成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雏形阶段、成型阶段和完善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的形成都与中国的矿产勘查历史紧密相关联,是这一时期作者本人及广大地质勘查工作者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矿产自然规律认识的升华。上世纪50年代初对我国新疆阿尔泰地区大型铜矿的预测,从而产生就矿找矿的思想萌芽,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老矿山乐华锰矿附近找到江西花亭大型锰矿,就矿找矿理论初步形成。从上世纪80年代初,作者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质部门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需求,贯彻部党组“以地质观察为基础,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方针,取得地质找矿的实践经验和新的认识,发表了《论就矿找矿》一文,标志着就矿找矿理论基本形成。到21世纪初,通过对30年来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对就矿找矿实践的总结,特别是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老矿山和危机矿山找矿的成功经验的梳理与总结,发表了一系列文章。2014年10月10日发表了《关于就矿找矿的几个问题》,2016年《就矿找矿论》专著正式出版,标志着就矿找矿思想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从以上60余年的历史可以看出:①就矿找矿论的形成与发展,与新中国的地质勘查事业的需求与发展紧密联系,是历史的产物;②就矿找矿论与新中国矿产勘查实践紧密联系,是朱训与广大地质勘查工作者实践经验的升华与总结;③就矿找矿论形成的找矿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地质勘查工作者和朱训本人对中国矿产勘查工作规律、中国矿产分布规律认识的升华与总结。

  就矿找矿理论在实践中形成,又反过来指导找矿实践,为中国的矿产勘查开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与完善,为我国矿产勘查科学创新作出了贡献。

  一是应用就矿找矿从已知到未知,类比,联系,推断等辩证思维方法,进行矿产预测发现或评价一批重要矿产地,如江西朱溪超大型钨铜矿、德兴铜矿、内蒙古大营铀矿等。

  二是应用就矿找矿理论方法,开展危机矿山找矿专项工作,在老矿山危机矿山周围、深部或相同、相近成矿构造地带找到或评价一批重要矿产地,如辽宁阜新八道壕煤矿、河北迁安首钢迁安铁矿、安徽铜陵市铜山铜矿、河南灵宝秦岭金矿等。一大批老矿山重新焕发新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三是以就矿找矿理论方法指导矿产勘查工作宏观布局,正确处理“新区找矿”与“就矿找矿”的关系,明确找矿方向,根据实际成矿地质条件综合信息成果,合理部署矿产勘查力量,促进了找矿效果的提高。

  四、就矿找矿论将价值评价引入找矿哲学,提出正确处理认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的辩证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更加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矿产勘查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坚持找矿为国服务的正确方向。

  就矿找矿论以专门一章篇幅,首次提出并初步阐明了找矿哲学中认知评价和价值评价理论的内容:找矿过程中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价值标准的层次性;价值取向的引导性;价值实现的社会性;价值运动的发展性;阐明了价值评价与认知评价的矛盾关系,认识主体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统一关系;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实用性的矛盾统一等。这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从勘查体制机制出发作出的原创性、创新性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引入找矿哲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普遍性品格,适用全部的认识过程和矿产资源社会性、经济性评价的全部过程,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体系。

  第二,将价值评价与认知评价作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产业活动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阐明两者的辩证关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的价值性标准与客体的真理性标准的辩证法。

  第三,提出并强调了认识主体价值取向、价值观对认识的导向性,突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普遍性意义。

  第四,从认识论的高度说明了所有经济领域、产业领域都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必要性和普遍意义。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