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3 中国矿业报
◎ 刘若然
乘车进入阿河滩,眼前一亮,就像闯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村口漂亮的牌楼,匾额位置是“阿河滩村”和“阿河滩地质文化村”的醒目标识,左右两侧有常江先生题写的楹联:“古树新枝黄河九曲,丹山碧水地质风情”,一下子就给这座撒拉族小村落破了题。
村子里,弯曲平坦的街道虽然不宽阔但很洁净,错落有致的民居虽不豪华但很俏丽。深入进去,古寺庙、古榆树、古泉水、古城堡依次显现,颇具规模的花海和小有名气的撒拉女儿绣自然加盟,壮丽丹霞和大美黄河的天赐映衬,诸多元素叠加在一起,立刻使“地质文化村”这块牌子丰满了起来,让人体会到它的立体感和厚重程度,有了一种不虚此行、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们的车直接开到了清真寺前面的一小块空地上,旁边的一条小路上堆满木材、砖头、沙子,寺庙正在维修。阿河滩清真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撒拉族先辈由黄河南岸迁驻这里,建了这座寺,由礼拜殿、学房楼、宣礼楼、牌坊、照壁组成,现在寺内所有建筑都保持了古朴的原始风格。它们集藏式建筑、汉式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艺术为一体,是现有的清真寺建筑群中甚为罕见的建筑工艺。
清真寺一侧民居的墙壁上有一幅漂亮的“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导览图”,这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绪教专家团队制作的,他们为打造这个文化村,为推进“地质遗迹调查及地学旅游开发”,两年劳作,呕心沥血。他们制作了地学知识科普墙,开展地质文化科普;建立了地质文化长廊,诠释了处于黄河河曲、河流阶地、泉水、彩丘地貌等珍贵地质遗迹资源之中的阿河滩。
离开清真寺,我去看了古榆树,它让阿河滩名声大振,现已经成为阿河滩的标志,它的芳容还上了中央电视台,树龄已达800多年,它的外围需要8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拢。树干中部有个巨大的空洞,可以容纳几个人坐在里面。即便如此,这棵古榆树依然枝繁叶茂。让人感到有意思的是,古树从不同角度看造型各异,从东往西看,像凤凰;从北往南看,像龙首;从西往东看,像藏羚羊。除了这棵古榆树,阿河滩村百年以上的老榆树还有40多棵。
沿着新建的木制栈道走向黄河,眼前的景致太美了,在两岸直立的峭壁下,碧绿的黄河静静流淌,宽阔浩荡。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苍山起伏,白云飘逸,蓝天广阔,丹霞绵延,精美绝伦。栈道下边的岸面,被雨水冲刷得沟壑纵横,怪异有趣。
沿着栈道拾阶而下,就来到一股泉水面前。这股清泉不知熬走了多少个朝代和岁月。泉水清澈冰凉,出水量很大,蹦蹦跳跳地顺着一段水泥小渠注入黄河。
在泉眼对面,就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古城堡。虽是遗迹,但也雄伟壮观。它因何而建?叫什么名字?存在了多少年?还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来,谜底的揭示恐怕还需要一些时日。现在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说它存在了千年以上。
漫步在村中小路上,周边的果园和花海,以及融合了民族特点和现代气息的农家乐,都成了景点的加分项目,给阿河滩注入了无限生机。
在村庄一隅,我走进了撒拉女儿绣的世界,工作室里摆满了精美的刺绣作品,令人目不暇接。一条长桌上,摆放着各种参展证书和荣誉证书。撒拉女儿绣的带头人是一个叫韩维忠的村民,2018年政府投资400万元建起了刺绣厂,撒拉女儿绣突破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走上规模发展的轨道。
阿河滩居住的都是撒拉族人,有220户1100多人。这里的人,姓韩的有95%,其余姓马。撒拉族的祖先来自中亚,村民内部至今使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撒拉语。
阿河滩独特的民族特色,久远的历史沉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地质元素,提供了它的发展基础,认真雕琢,肯定灿烂夺目。
离开阿河滩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静谧之中一丝轻音飘入我的耳际,如歌如诉。那是一种叫做“口细”的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撒拉族人特有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小的乐器。长不过一寸,重不到一钱,却驮载了千年光阴和无数传说。
小而美,小而绝。由此我想到了阿河滩,想到了它在浩如烟海的景苑里的位置,尽管很小,却质朴纯净,颇具特色。它像一颗镶嵌在青藏高原黄河岸边的小小明珠,静静地放射着令人陶醉的奇光异彩。
好美,阿河滩。
更美,在明天。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