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 温都尔庙岩群变形序列和就位机制建立

2023.03.05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公布了“内蒙古温都尔庙混杂岩构造属性”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该项目归属于“北方山系西拉木伦与贺根山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承担,项目周期为2019-2021年。项目以华北北缘西拉木伦至贺根山沿线的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沉积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温都尔庙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序列研究。通过对该地区原定“温都尔庙群”增生杂岩的详细填图,构造解析,邻区对比,建立了温都尔庙岩群的变形序列和就位机制,探讨了晚古生代兴蒙造山带的构造属性。

  厘清增生杂岩的不同构造单元之间为构造接触关系。温都尔庙群原定为一套青绿色细粒含铁的变火山-沉积岩系,以朱日和东部温都尔庙地区出露最好并命名。从最初按照地层划分到目前认识到该岩群具有混杂带的属性,项目组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原温都尔庙群解体为横跨早古生代-晚古生代的多个地层-混杂岩单元,包括早古生代哈尔哈达含铁石英岩单元、南/北乌兰沟混杂单元、晚古生代末朱日和洋岛海山混杂单元。在1∶5万区调填图的基础上识别了构造单元为断层接触关系,主体受一系列向南逆冲的断层控制,典型露头以乌兰沟孙德拉图东侧为代表,见早古生代绿泥石英片岩与南侧的朱日和洋岛海山组合单元逆冲断层接触。

  确定温都尔庙岩群褶皱叠加序列。项目组在乌兰沟及周边填图时发现主要有两期最明显的褶皱。大量露头尺度褶皱枢纽统计表明,填图区内的哈尔哈达单元、南/北乌兰沟混杂单元以及朱日和洋岛海山等古生代填图单元内部发育两期近直交的叠加褶皱。早期为近东西向的紧闭褶皱,该期褶皱往往表现为平卧或者朝北缓倾,在青绿色绿泥绢云石英片岩、灰白色绢云石英片岩尤为发育,发育大量倒转、平卧甚至无根钩状褶皱,后期叠加了近南北向的褶皱,露头尺度上该方向的褶皱以发育轴面劈理、皱纹线理和膝折为特征。整体上,早期发育枢纽近东西向的倒转-平卧褶皱,后期叠加南北向或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宽缓褶皱。

  建立了晚古生代末期-早三叠世右行韧性剪切带与温都尔庙群变形的联系。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项目组在填图区南部的乌兰敖包-图林凯一带识别出了一条宽度达2-3千米的右行韧性剪切带,初步限定剪切带的活动时限为晚古生代末期-早中三叠世,该近东西向剪切带向东可与西拉木伦右行韧性剪切带相连,是一条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区域性韧性剪切带。通过构造模拟,还原了温都尔庙变形过程:在朱日和洋岛海山组合俯冲增生就位过程中,发育一系列向南的逆冲,并伴生近东西向紧闭褶皱,晚古生代构造单元与早古生代单元构造接触。后期右行韧性剪切带造成区域性的不对称褶皱,区域上发育“Z”形倒转褶皱,优势枢纽方位为NNE-SSW向,两期褶皱叠加形成目前所见干涉样式,解决了不同部位、不同时代地质体混杂在一起的问题。 (赵衡)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