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排查识别 持续跟踪监测

2023.03.10 中国矿业报   

  ——九三学社中央谈进一步加强废弃矿井酸性排水污染风险防控

  ◎  本报记者 刘烜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报送了一批资源环境类提案,在报送的总提案数中占比较大。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参政议政部部长张福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九三学社中央将黄河、草原、海洋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调研课题。因此,生态议题在九三学社中央全国两会建言中占了较大比重。关于进一步加强废弃矿井酸性排水污染风险防控的提案便是今年资源环境类提案中的其中一件。

  为什么会提交这份涉及酸性矿井水防治的提案呢?

  张福麟向记者介绍说,废弃矿井在闭坑后,尾矿库、废渣堆放区、采空区污染物受降水冲刷、地下水回升等因素影响,形成的水力交换或涌水产生了矿井酸性排水,极大地破坏了矿区及周边水土环境。长期以来,酸性矿井水防治是世界各国矿区治理中最突出的问题。10余年来,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多地开展了“拉网式、地毯式”废弃矿井酸性排水排查登记、污染防控和治理修复工作。然而,废弃矿井酸性排水点多面广、排放量大、成分复杂,特别是新近闭坑、尚未涌水的废弃矿山,地下水水位恢复并将污染物释放至地表的过程,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治理时间长、成本高,仅靠末端治理难以持续。

  全国政协委员张福麟接受记者采访

  围绕以上问题,九三学社中央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精准排查识别,分级分区开展防控。以“双源”(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下水污染源)为核心,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分期分步排查酸性矿井水的影响及其补给、径流、排泄区关系;持续开展废弃矿井酸性排水来源精准识别,借助地球物理方法的精细化水文地质调查对地下水流动路径、通道以及地下水集中补给区进行定量识别;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积极开展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建立“分区管理,分级防控”的废弃矿井酸性水污染防治体系,实现废弃矿井酸性排水污染防控全面监管、重点区域水质持续改善。

  二是持续做好跟踪监测和研究,保障水质安全。加强闭坑矿井尤其是已封堵矿井水水质监测,强化对已治理和未治理废弃矿井酸性排水点的水质监测,准确预测环境影响范围,合理评估环境风险大小,做好应急响应和科学处置准备。选取废弃矿井酸性排水重点区域建立大数据中心或平台,开展废弃矿井酸性排水污染防控研究与示范应用,对废弃矿井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和防控措施进行持续跟踪研究。组建一支以地质、环境、化学、生态等领域科研工作者为核心的多学科、跨领域技术攻关团队,积极探索闭坑矿井水的自然净化机制和人工干预下的抑酸机制,为废弃矿井低成本、可持续自然修复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结合河流水体功能区划、水生态状况和水体断面水质考核要求,合理划分水质控制断面,科学设置管控断面、达标断面,在实现水体自净的同时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三是推动相关技术和成果的转化应用。针对部分环境风险小且可控的矿井酸性排水,可通过无动力处理、跌水曝气、过滤沉淀等方式,降低污染物浓度后直接排入河流,充分发挥自然复氧和地势特点以及水体稀释、扩散、中和、沉淀的自净能力。积极开展源头治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并探索与末端治理技术有效结合。在适宜地区,可采取注浆封堵地下水补给通道、疏排地下水等措施。尽快设立相关专项科技项目,用于废弃矿井酸性排水源头削减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专项研究。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