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印萍:加快推进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工作

2023.03.13 中国矿业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建议  

  ◎  本报记者 潘冰 通讯员 张淑胜

       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目前国际上最成熟的二氧化碳负排放技术之一,具有潜力大、安全性高、环境风险小等特点,全国人大代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海域地壳稳定、沉积盆地分布广,适宜碳封存的地层厚度大、圈闭条件好,具有较好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条件,建议加快推进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工作。

  印萍介绍,近年来,我国年碳排放总量在100亿吨左右,预计2030年碳排放总量约为110亿吨,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压力巨大。研究表明,即便充分利用替代能源和生态系统吸收,碳达峰后每年仍有数亿吨的二氧化碳负排放缺口,需通过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以下简称“CCUS”)实现减排。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将二氧化碳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并注入海底深部地质体中实现二氧化碳永久减排的过程。与陆域封存相比,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具有“海水层覆盖、远离人类居住地、远离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水体和地下水层”三大特点,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接受风险水平,对于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印萍认为,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可行性较强,且经济前景广阔。目前,全球海域遍布着9个国家共16个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其中包括我国于2021年启动的国内首个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工程示范项目——恩平15-1。这些海域示范工程和商业项目的实施,证实了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技术可行性。此外,欧洲议会与欧盟各国政府已就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改革方案达成协议,确定从2026年起正式征收碳关税。利用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进行碳减排,一方面可以减少碳关税的缴纳,另一方面可以在我国的碳交易机制下,将多余的减排成果进行出售,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收益。

  综上所述,印萍围绕加快推进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工作提出4项建议:

  一是深入分析沿海地区二氧化碳源汇匹配性。开展沿海城市大规模化石能源利用企业的碳排放量分析,摸清碳中和目标下的CCUS减排需求,评估年二氧化碳捕集规模、利用潜力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量,进而系统分析排放源和海洋封存场地匹配性。

  二是为开展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做好场地储备。优选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尽快开展CCUS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成果,针对海域盆地封存潜力大的区带,开展海上重点目标区调查评价,综合地质条件、工程条件、封存潜力和源汇匹配性,落实一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重点构造地层圈闭,为实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工程做好场地储备。

  三是做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储备。立足国家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平台,以我国海域基础地质特征为基础,创新发展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包括封存场地地质建模与储层表征技术、揭示二氧化碳在储层中运移规律的物理模拟技术、多场耦合的数值模拟技术和长周期二氧化碳封存动态监测技术等。

  四是统筹布局,建设区域海洋碳封存示范中心。应加快发展“产业注重创新、科研服务产业”的技术体系。一方面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碳封存产业联盟。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为方向,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速海域地质碳封存商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充分考虑碳中和目标下沿海城市产业格局和重点排放行业排放路径,推动CCUS 技术与不同碳排放领域和行业的耦合集成,统筹规划二氧化碳捕集、运输、注入和监测产业化集群,带动相关科技材料业、设备制造业和海洋工程业的规模化发展,并建立和完善CCUS标准规范体系。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