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城市的新骄傲

2023.03.15 中国矿业报   

  ——人大代表谈安徽省四大资源型城市转型

  ◎  本报记者 李平

  资源型城市作为重工业发达的象征,曾一度扮演着我国发展的“火车头”,经济相对繁荣,令人向往。然而,随着发展观念的转变,资源型城市所表现出的特有的粗犷,让人们对这样的城市看法相当复杂。

  2001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以及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突破口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现生机与活力。

  作为我国中部资源大省的安徽,有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铜,两淮的煤,这四大资源型城市,曾经给安徽带来了很多骄傲。可是在这四大资源型城市中,有两座城市已经是资源枯竭的城市。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的规划目标,到2020年,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转型任务基本完成。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那么,安徽四大资源型城市如今怎么样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出席会议的这四大城市的“主官”,再一次对全国人民述说了安徽的骄傲。

  马鞍山打造“生态福地、智造名城”

  马鞍山:打造“生态福地、智造名城”

  “推动马鞍山市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创新发展、一体化发展、绿色发展,努力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国人大代表、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表示。

  袁方称,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而且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从马鞍山来说,就是要深入践行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认真落实安徽省委提出的争做“三高地、两先锋”要求,以生态优、产业强、活力足、城乡美、百姓富为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之畔,因钢而设、因钢而兴,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明显,但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近年来,马鞍山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强化招大引强、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袁方介绍,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马鞍山成为对接沪苏浙的“桥头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带头外出招商,建立招大引强“赛马”机制。2022年,签约亿元以上的项目447个,65%来自沪苏浙,其中20亿元以上的52个,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

  袁方说,创新是第一动力。马鞍山市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现有企业技改,采取降低奖补门槛、提高补助比例等政策措施,加大企业技改支持力度,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探索“研发在沪苏浙,转化在马鞍山”的创新合作模式。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建成省级以上的创新平台223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23%、居全省第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44.6%、居全省第一。

  另一手抓人才支撑。围绕打造创业城市,实施“诗城英才”和人才“登高”计划,出台人才新政4.0版,连续两年入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单。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42位、全省第3位。

  袁方介绍,面对生态环境治理重任和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马鞍山市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狠抓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向山地区综合整治,实现了长江东岸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的美丽蝶变。同时,以环保整改为切入点,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先后整治“散乱污”企业759家,PM2.5平均浓度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马鞍山市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方面,马鞍山强化数字赋能,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在省内率先开展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认定,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线下诊断服务,已累计建成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生产线219个。以马钢车轮生产线的变化为例,以前,上千名工人汗流浃背地在生产线上工作,一年生产20多万件车轮;现在,28位工人一天就完成1200多件,年产车轮超过40万件。

  铜陵:由一“铜”独大到“百花齐放”

  “作为因铜而建、缘铜而兴的资源型城市,铜陵市正在走出一条契合铜陵发展肌理的绿色转型之路。”全国人大代表、铜陵市市长孔涛介绍,2022年,铜陵取得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考”第一、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全国第三的好成绩。与此同时,铜陵市不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并以此为契机,持续强化其对铜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

  孔涛表示,近年来,铜陵确立了创新驱动、创业强基、创优提质、创富惠民的“四创”路径,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紧迫任务。“不唯铜”的铜陵,集聚着“超越铜”的城市创新势能。

  2022年1月6日,科技部宣布支持铜陵等全国25个城市开展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孔涛称,铜陵市及时出台了《铜陵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围绕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从创新要素聚集能力、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对社会民生发展的支撑、创新政策体系和治理架构、特色指标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谋划。

  孔涛表示,根据该规划,铜陵市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分解27条重点任务并明确责任单位、保障措施等,确保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有序推进。这六大工程涉及创新主体培育、产业转型发展、创新载体升级、创新人才引育、开放合作创新、创新环境优化等工程。

  孔涛介绍,2022年,铜陵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6家,高企总数首次突破400家,新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11家、增长56.3%,入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6家。滚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33项,泽攸科技等16个项目入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省科技重大专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9.3件,居全省第4位,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铜陵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达41.9%,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近期,铜陵入选科技部公布的全国创新城市能力百强榜,位列第78位。

  当前,铜陵市正培优育强新动能,依托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打造“133”先进制造业集群。据了解,铜陵正积极培育500亿级精细化工产业,通过业内领先的贝斯美、铜化集团等项目建设,抢占医药中间体、绿色涂料等高端市场。

  与此同时,铜陵大力发展以第三代半导体、增值服务为主的半导体产业,集聚了富乐德、北大青鸟等行业龙头企业,正在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全面嵌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中色、奇瑞等一批百亿级新能源汽车电池及零部件项目先后落地开工,形成了一条上下游衔接的完整产业链,将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供应基地。

  “智造”名片越擦越亮,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5%、居安徽省首位,上市公司数量与GDP之比居全国第7位。

  “现在的铜陵,正由一‘铜’独大加速向‘百花齐放’转变。”孔涛表示,下一步,铜陵将锚定“智造新铜都”的城市定位,以锻造世界级铜产业集群为牵引,着力做强铜冶炼、做优铜加工、拓展延伸产业链,支持铜陵有色、精达集团等骨干企业迈向全球领先水平,坚定不移地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层级,全力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样板。

  淮南: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

  “作为我国最具资源型经济典型特征的地区之一,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问题,一直横亘在淮南的城市进阶路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淮南市市长张志强表示。

  淮南缘煤而建、因煤而兴。这里被誉为中国电力工业的摇篮、国家“亿吨级”煤炭基地、“华东工业粮仓”、“皖电东送”的主战场。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在这里投产,被誉为“亚洲第一矿”的顾桥煤矿在这里建成投用。

  淮南也同样经历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阵痛。张志强表示,近年来,淮南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发展突围,全力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

  张志强介绍,2021年5月,淮南开展了“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发出了破困突围、奋起直追的淮南之问,引导党员干部围绕“六比六看”“五破五立”,拉高标杆、奋勇争先,在全市上下形成抓招商、上项目、促转型的浓厚氛围。

  2022年,淮南新签约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11个、总投资1604.2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的项目3个,实现了多年来百亿级重大工业项目“零”的突破,新兴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统计监测居全省第2位。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竣工率、投资完成率分别居全省第4位、第5位。

  2023年2月,淮南市成功举办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集中签约项目50个,总投资达563亿元,为转型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对于如何重振淮南这个老工业城市雄风,张志强表示,淮南自有打算,在经济上做大总量。聚焦安徽省委对淮南提出的“一升一降”和GDP 五年左右翻一番的总目标,出台财政支持产业发展“60条”、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实施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战新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个三年倍增行动,加快打造一批百亿级龙头、十亿级企业,力争到2027年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

  在能源上做优质量。一手抓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煤电联营、煤气联动、煤化联产,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加快潘集电厂二期等超超临界型支撑性电源项目建设,预计远期总装机超2200万千瓦。另一手抓新能源发展壮大,编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聚焦太阳能、风能、氢能、储能等重点领域,正在建设的450万千瓦风光火储氢基地,预计远景可建成新能源装机1500万千瓦,将形成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能源供应新格局。

  在项目上做实增量。坚持“三分之一”的招商工作法,建立“6+1”产业招商专班和重点招商项目月调度推进机制,与省会合肥市、上海市闵行区开展联合招商、驻点招商,大力推进现代制造业产业园建设招商,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打造清洁高效煤电、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及节能环保4条千亿级产业链和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2条500亿级产业链。

  淮北:绘出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保持定力,守正创新,全力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其中,绿色转型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两大抓手。”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淮北市市长汪华东就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给出了淮北答案。

  1958年建矿,1960年设市,跟淮南一样,淮北同样是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城市。建市60多年来,淮北累计开采煤炭11亿多吨,资源依赖惯性、产业层次偏低、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采煤沉陷区成为淮北最深“伤疤”、发展最重“难题”和民生最大“痛点”。

  “是逐步放弃工业,转型发展其他产业,还是从已有的优势领域入手,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汪华东的答案显然是后者。

  多年来,淮北市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突破口,持之以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采煤带来的土地塌陷、生态破坏、社会影响等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截至2022年底,淮北市已治理采煤沉陷区面积约21.9万亩,治理率达51.5%,形成南湖、绿金湖、朔西湖等一批生态湖泊,城市生态空间大幅拓展,山水生态特色更加鲜明,呈现“煤美与共、湖上淮北”的城市气质。淮北市先后荣获中华环境优秀奖、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汪华东表示,过去采煤沉陷区是沉重包袱,现在是生态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双向转化之路越走越宽,人民群众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汪华东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促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内容令他倍受鼓舞、倍增信心。转型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淮北市将锚定“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定位,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生态立市不动摇,用好国家和省各项支持政策,有限聚焦,久久为功,重点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四篇文章”。

  以煤为本,“化”出美好未来。立足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基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煤化工产业向新能源材料、电子化学材料、医药农药中间体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延伸,争取到2025年新型煤化工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

  以铝为基,“铝”出千亿产业。依托濉溪省级铝基金属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加大延链、补链、强链,建设国家级铝基产品检测中心,推动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向车用铝合金新材料和工业零部件升级,加快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以旅为媒,“游”出流连忘返。坚持以文彰旅,以旅促文,系统梳理隋唐大运河遗址世界文化遗产、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红色遗址、煤电酒纺工业遗存等资源,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延续城市文脉,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一体规划南湖、朔西湖等重要生态板块,以旅游观光火车串点成线,着力打造“煤美与共、湖上淮北”。

  以绿为底,“转”出绿意盎然。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产业,提升新能源装机规模,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以平山二期为标杆,推进传统煤电项目改造提升,打造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在煤层气开发利用、地源热泵集中供暖等方面加大攻关力度,实现二次开发、综合利用。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