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1 中国矿业报
丁文江,地质学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20世纪中国卓越的文化巨人,与章鸿钊、翁文灏一起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地质调查所,并发起创建中国地质学会,推动中国地质工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跻身世界一流。
育地质英才
1911年,25岁的丁文江从欧洲学成归国。此时,距离他离开家乡泰兴黄桥求学海外,整整九年。当年被称为“神童”的儒雅少年,已经成为一位怀揣地质学、动物学双学位,掌握了日、英、法、德四种外语,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的青年学者。
1913年,丁文江先生应工商部之聘任矿政司地质科科长。他认为“科”是办公文的机构,而地质科无公文可办,建议改地质科为地质调查所。他请来地质学家翁文灏、章鸿钊先生,借用北大地质系旧址(已停办),办起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丁文江先生为所长、翁文灏先生为副所长。这里培养了中国地质学界的许多领袖人物,如谢家荣、王竹泉、叶良辅、李捷、谭锡畴、朱庭祜等。
1918年,北大恢复地质学系。丁文江先生去美国聘请了古生物大家葛利普先生来北大任教。后他到欧洲考察,得知李四光先生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学地质,特地去找他,动员他学成后回国教书。
有了这两位教授,北大地质系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丁文江先生的领导下,中国地质学成绩卓著,早在192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声誉。
绘制“丁氏地图”
1913年,丁文江在其起草的《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中,首次提出了对国家进行大规模地质调查并且绘制地图的计划。随即,他与翁文灏等人成立了中国地质调查所,当年即开始实施去云南调查矿产的计划,并于次年亲赴云南与四川多地开始了调查工作。他从人才和经费两方面着手,为地质调查工作筹集力量。可以说,正是地质调查所的成立开启了中国人运用近代地质学知识进行地质调查和地质图的填绘工作。
搜集地图是地质调查所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外古今,巨幅片楮,凡力所能致,无不收采。”除此,丁文江等人还对搜集来的外文地图进行了翻译,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其各自可汲取借鉴和不尽人意之处。比如,美国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及英国泰晤士报馆所作地图,比例尺皆极小,略示梗概而已。外国人绘制的地图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够客观。比如“以西康青海并入西藏,以热河绥远列为蒙古,以历史的陈迹,误为现实的区分,盲从瞽说,庸祗满洲,生心害政,积非成是,其害何可胜言”(摘自《<中华民国新地图>序》)。
除了搜集地图和进行基础地质工作,阅读古今中外与地理相关的书籍也成了丁文江的工作之一。丁文江在茫茫书海中得到了一部极其重要但是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中文文献,那就是后来备受他推崇的《徐霞客游记》。通过徐霞客所留下的珍贵资料,丁文江与这位传奇历史人物相遇、相知,不仅为其日后的地图绘制工作做了一定的准备,更是让这位古代地理学家的价值在现代得到极大彰显。
在地质调查所成立之初的十年内,以丁文江为首要领导的地质调查所不断搜集、绘制地图资料,填补着中国地质图的空白。1929年,丁文江再次策划了西南等地的调查工作并组建了科考队。丁文江和他的学生们不畏艰辛,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包括地质记录、地貌描述、地质填图资料、人文资料等。
1930年,在《申报》创刊60周年纪念筹备会上,丁文江认为地质调查所近二十年的科学工作,使得编制一部全国性地图集的时机已经成熟,遂提出以出版地图的方式来纪念《申报》创刊的建议,并得到了大家的响应。随后商定,图集的编纂领导工作由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共同负责。
丁文江等这几位学者在筹划地图集时认为它的科学性应体现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应包括全国政区、地文、交通、气象、重要城市、语言区域、矿产分布和农产分布等专题图表,城市地图中应包括大多数城市小图。等高线之山形图,水文测量之水形图,都可以运用至新地图中。二是在绘制方法上,按经纬线分幅,采用多圆锥投影,人文、地文分幅对照。此外,最具特色的是,这本图集首次采用了分层设色的绘图方法,这与以往任何中国地图都不同。
在具体的绘制过程中,科学性贯穿始终,仅一个地方的位置,往往都要几经考订才能确定。以陕西榆林的经度为例,经比较,他们发现法德日三国出版的一百万分一东亚舆图与英国人克拉克氏的陕甘调查所得不符;之后又比较了榆林之西的宁夏与其东太原的经纬度,再辅助以平板仪与天文时表,才终于得到了更加精确的刻度。其所取用的圆锥投影虽是模仿英国所制作,但精度却高于英国四倍。最终,在丁文江等人的努力下,《中华民国新地图》问世。
作为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先行者,丁文江以重视实地调查著称,是公认的中国地质学界“第一个猎人”。他首创地质调研所,并担任所长多年,还亲自前往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地矿调查,为精研中国地质、地层、古生物、矿床、地理、人类学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不到十年,他就把地质调查所建设为中国最早的一所完整的科研所。他在地质调研和学术出版等方面都达到了公认的国际水平,成为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骄傲,黄汲清先生将他比作20世纪的“徐霞客”。与他同时代的温源宁,形象地称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此文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