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之源”

2023.04.03 中国矿业报   

  ——孙应报父子三人13年“接力”守护义煤集团青海大煤沟矿水源井的故事

  ◎ 首席记者 王琼杰 通讯员 王晓峰 孔令征 沈红卫

  水是生命之源。在河南能源义煤集团青海义海能源公司大煤沟矿西北方向,是昆仑山下一马平川的戈壁滩。在这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中,耸立着一座白色建筑,那就是距离矿区34公里的大煤沟矿水源井。

  在这片戈壁滩上,孙应报和他的儿子孙记冬、孙记凯父子三人接力守护水源井,一守就是13年。13年来,他们就像那骆驼刺,倔强地挺立在茫茫戈壁高原上,默默守护着煤矿的“生命之源”。

  探访大煤沟矿水源井

  “那里远离矿区,不仅有成群的黄羊、野骆驼去饮水,还有狼、狐狸、棕熊等野生动物出没。”记者近日在义海能源大煤沟矿采访时,听人说起水源井,并介绍说那里是义海“五特”精神之一——特别能忍耐精神的具体体现。

  3月下旬的一天,在大煤沟矿纪委书记艾超和矿后勤中心主任罗刚的陪同下,记者乘坐一辆黑色的越野车向水源井出发。

  “大煤沟当地的水含氟高,不适合人饮用。刚建矿时,吃的水都要用车去70公里外的大柴旦去拉。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大煤沟矿职工发现这里的水适合饮用。于是,打井,铺设管路,耗时近一年方建成。”路上,后勤中心主任罗刚向记者介绍,“水源井地处戈壁滩,最初一两年时间,看井人先后换了好几茬,都是干了几个月就不干了,直到孙应报父子来了才稳定下来。”罗刚说,孙应报2018年初因身体原因,回河南老家了,现在看守水源井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孙记冬和孙记凯。

  越野车如一叶小舟般在茫茫戈壁中起伏颠簸,一路都是砂石和厚厚的尘土,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着车窗外单调的景物和一丛丛枯黄的骆驼刺,记者脑子里不时幻想着孙氏兄弟在这里如何工作?如何生活?

  短短的34公里路程,越野车竟然走了将近1个小时。“到了。”矿纪委书记艾超指着前方的一栋白色建筑说。

  听到越野车的声音,一个面色黝黑、年龄大约在四十多岁的汉子从里面迎了出来。这是孙记冬,是哥哥,还有一个叫孙记凯,是弟弟。罗刚介绍道。

  看到送来的肉蛋和蔬菜,孙记冬很高兴,上前帮着往里面抬,并连声说着感谢的话。

  随后,孙记冬带我们参观泵房。泵房位于5米深的地下,孙记冬的弟弟孙记凯正在对设备进行保养,看到我们进来,连忙停下手中的活。

  “你们每天供水多少吨?如何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呢?”记者问道。

  孙记凯介绍,大煤沟矿水源井每天供水500立方米,主要设备有两台37千瓦的深水泵,在200米深的地下长年交替工作。两台132千瓦和一台250千瓦的多级泵负责向矿区供水,还有两台260千瓦和一台500千瓦的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孙记冬说,他们主要通过观察设备仪表的参数、水压和水流量、供水管道里的水流声,来判断输送水是否正常。

  水泵运行时发出的噪音非常大,即使面对面,也必须大声喊才能让对方听得清。而孙氏兄弟的床铺就在机房上面,我们实在难以想象他们每晚是怎么入睡的。

  孙氏兄弟的宿舍很简陋,一张简易桌上放着一台电视机和一个叫不出名的装置,两张左右摇晃的椅子和两张床就是全部家当。

  孙记凯看记者盯着那个装置,笑着说,没见过吧?这是网络增强器。孙记凯又指着桌子上的电视机说,这个现在已经成了摆设,前两年,矿工会慰问时给他们送来了电视机和卫星电视接收器,接收器就放在房顶,由于野外风大,接收器被刮到地上摔坏了。孙记凯还告诉记者,前年,地方部门对网络进行全覆盖,为了能给家里人通电话,同时也为了工作方便,他们在网上买了个网络增强器,但覆盖范围有限,在水源井方圆200米范围内信号还可以。

  当问到他们如何生活时,孙记冬说,矿上隔十天半月会给他们送一次生活补给,有时让来水源井干活的工友带来,有时候专门派人送,吃饭他们自己做。因高寒缺氧,他们做饭得用高压锅,主食主要是挂面和米饭。孙记冬说,在这里基本不花钱,兜里也不装钱,就是揣着钱也花不出去,平时蔬菜肉蛋都是矿上送来的,购买日用品要骑车到10多公里以外的超市去买。

  为了便于兄弟俩保存食物,去年,义海能源公司工会慰问时给矿上送了一台冰箱,艾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源井,“他们太苦了”。

  在守护水源井的那些日子里,孙应报经常会坐在高处眺望家乡的方向。

  最大的敌人是孤独

  守护水源井的工作是枯燥的。

  在这里工作,首先面临的是身体的考验。戈壁风沙大,特别是春季,稀疏的骆驼刺和沙棘难以抵挡风沙。而到了冬季,晚上气温常常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刺骨的寒风不断从门缝里往房子里灌,盖两床棉被仍冻得难以入睡。

  相对于寒冷来说,水源井承受的最大困难是孤独。罗刚告诉记者,在孙氏父子到来前,曾经有过三任看井人,他们都是干了几个月就不干了,因为太孤独。

  孙记冬来青海前在河南上蔡县老家干电工。孙记冬说,他是2011年2月踏上青海这片土地的,他父亲比他早来一年,他完全是被他父亲“骗”到这里的。他父亲来矿就在这里看守水源井,和他父亲作伴的是一个叫魏宏(音)的工友,因忍受不了孤独和寂寞,结果干了不到半年,魏宏就坚决辞职不干了。

  魏宏辞职后,孙应报就去找领导,说让他儿子来看守。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们爷俩一定能守护好这个全矿人的水源地。领导同意了。

  回想起12年前刚到水源井时的场景,孙记冬仍记忆犹新:经过两天一夜的火车,他从河南上蔡县到青海省德令哈市,然后坐150公里的汽车到大煤沟矿区,再坐1个小时的皮卡车,终于到达水源井。望着戈壁滩上那幢孤零零的房子和周边稀疏的骆驼刺,孙记冬差点哭了出来——尽管来之前父亲已经把这里的条件作了简单的描述,尽管他也做足了心理准备,但没想到环境比自己想象的还要艰苦。

  2008年初,孙应报因身体原因回了老家河南上蔡。回家前,他又找到领导,让自己的小儿子孙记凯顶替自己来水源井工作。

  每当寂寞无聊时,孙记冬、孙记凯兄弟俩也会在戈壁滩上绕着泵房转悠,或者是登上房顶向远处眺望,然后吼上几嗓子。因为天天在一起,他们由最初的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谈,有时候,一句话简单到一个眼神便能领会。

  “这里除了矿上人员,平时很少有人来,偶尔有放牧的羊群经过,和牧羊人能聊上几句就感到很开心。”谈到日常生活,80后的孙记冬苦笑着说。

  因为岗位的特殊性,孙记东、孙记凯兄弟俩每年每人最多回家探亲两次。回家期间,矿上会另外派一个职工来顶替,与他们兄弟留守的那个作伴。

  孙记凯是2017年成的家,如今,女儿孙艺鸣已经5岁多了,到9月份就可以上一年级了。孙记凯说,因为回家次数少,每次回家女儿都是哭着闹着不让他抱,等过了10天和女儿混熟了,他又该返矿了,再回去,仍然是如此。

  因为水源井远离矿区,在此之前,孙记冬和父亲也曾养过狗,但时间不长,狗就被狼叼走了。如今,孙氏兄弟白天才会让两条狗在门前转转,一到夜里就被关进房子里。

  水源井后边,有一个20平方米大小的水塘,因为有水,就时常会有野生的黄羊、骆驼来此饮水,偶尔也会见到狼、狐狸、棕熊等野生动物。孙记冬说,戈壁滩上多的是黄羊、骆驼,狼一般不攻击人,也许它们知道这里是我们的地盘。

  设备每月进行一次检修。孙氏兄弟最盼望的是检修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人多热闹,更重要的是,可以和工友们的聊天中获得许多外界的信息。

  孙记凯说,他们每半个月就能回矿上洗一次澡,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

  因为常年工作在这里,孙记冬的听觉受到影响,很多话都是通过弟弟孙记凯转述的。

  由于常年都是机器的噪声,休假回到家里,没有了机器的轰鸣声反而睡不着。有一次,孙记冬好不容易睡着了,夜里猛一醒来,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以为设备出了故障,没穿鞋就跳下了床,把妻子吓了一跳。孙记冬说,刚来时也曾想过放弃,为此妻子也没少和他闹过别扭,可静下心想一想,看守水源井,虽说岗位平凡,但责任重大,水源井关系到矿上1000多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如果断水就会造成停产。

  想家的时候,孙记冬也会和妻子视频。孙记冬今年38岁,大儿子孙嘉豪已经18岁了,小儿子孙嘉乐也快15了。孙记冬说,大儿子已经找了女朋友,等下半年抽空回家一趟,把大儿子的婚事办了,再过个一两年,儿媳妇生个一男半女,咱就是当爷的人了,想想就让人高兴。

  水源井泵房里有一辆摩托车,是孙氏兄弟的交通工具。他们每天要骑着摩托巡查沿途管线,就连回家也是骑摩托到饮马峡火车站,才能再转乘西宁后回家。

  对设备比对自己都好

  房子前面的那片空地,是孙氏父子(兄弟)每天巡视最多的地方。孙记冬指着门前那片沙柳说,这是他和父亲利用业余时间种植的,树苗也是自己掏钱让工友从德令哈买来的,幸亏有水,否则根本种不活。经过他们七八年的努力,目前已种了近400棵。闲的时候,把水管拉出来给沙柳浇水,是兄弟俩最开心的事。

  柴达木的冬季非常冷,夜里气温通常能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寒风呼啸,让人无法喘息。而到了春夏季,则又会频繁遭遇沙尘天气,漫天黄沙遮天蔽日。冬天的时候,他们半夜要起来3次给火炉加煤,以防止设备和供水管路被冻住。用孙记冬的话说,对设备比对自己都好!

  设备必须一用一备一检修。孙氏兄弟按照设备说明书上的提示,了解设备性能,分析常见故障,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2022年,孙氏兄弟的用工性质由过去的临时工转为劳务工,工资一下子增长了近2000元。谈起这份工作和待遇,兄弟俩觉得很满足:义海是个干事创业的好地方,如果没有义海,没有义煤,没有河南能源,就没有俺的今天。

  “我喜欢这个工作,尽管条件艰苦,但看到企业稳步发展,看到门前的沙柳一天天长高,成就感油然而生。”孙记冬说,“只要企业需要,我们会一直干下去。”

  分别时,记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望着戈壁滩上渐行渐远的身影,脑海中突然涌现出“骆驼刺”这个词汇来。是啊,面对干旱寒冷等恶劣环境,骆驼刺把根深深地扎在地下,为荒漠戈壁增添了一抹绿色。这,不正是守井人的真实写照吗?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